公共人才培养与评审体系的缺失,已经开始阻塞人才流动,妨碍企业正常的市场竞争。“对这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而言,有一个人才评级标准还是挺必要的。可以请业内专家针对运维环节建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并且需要有可操作性。”李精家给出他的建议:“同时,应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审核相结合,做系统考虑。”
人才很重要,但缺少了备品备件,故障机组将无法运行发电,运维人员也只能干瞪眼睛。因此,如何对备品备件做到有备无患,安全高效也总是令管理者们头痛不已的事。
目前,后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出保机组品牌集中度不高,区域性布局影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和困扰着企业的备件管理能力。
据了解,目前我国备件管理仍普遍以项目为单元,进行单独操作,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资源重叠。有企业的备件库存压款上亿元,而这些库存当中,仅有40% 在半年当中曾被使用。与此同时,由于供应渠道重叠,项目间实际上有60% 的备件可以通用,却因管理体制的束缚很难形成最大化利用:有机组出了故障,业主只能到周边项目去借用,而无法进行直接买卖。
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应用,通过大数据挖掘,进行风电机组的预防性维护,减少备件库存。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备品备件的交易平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调节库存需求。
“例如,现在风电项目自备备件为80%,周边第三方仓库才20%。如果建立一个交易平台和区域性集中仓储,使符合标准的备件能够在机组出故障后两小时内到货,那么风电场就可以少备备件,比如只需自备10%。”上海探能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向军对《风能》记者说。
除努力提升备件管理效率外,备件的质量问题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备件维修环节中,业主被“坑”的情况屡有耳闻。
事实上,备件维修是一项相当具有技术含量和专业性的工作,一些部件商或整机商由于掌握相关产品参数,以及技术和检测能力,而更易开展此项工作。“我们做维修,就把它定位为再制造,其要求是,通过维修或者是其他技术能够保证维修出来的产品不亚于新品的质量。包括质保期,新品有多久的质保期,维修过的就给多久的质保期。”天源科创一位业务负责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然而,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少被更换下来的备件并未进入上述渠道,而是在低水平的维修后,没有经过检测就重新进入了市场,难以保证质量。
这需要行业形成一项有针对性的机制,对从事备件维修业务的企业,进行实验设备与专业技术摸底,从中发现问题,通过编制与提高技术标准,确保机组安全与业主利益。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优秀供应商评选,推荐合格品牌,对于不良品牌和有不良记录的供应商加以披露。”环县南车风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廖湘晖对记者说。
但是,当备件能维修的已经维修,仍无法满足机组的运行需要怎么办?
一些业主确实遇到了如此尴尬的问题。早在数年前,参与我国风电市场的整机商曾多达80 余家,如今,他们中的一些离开了中国市场,一些放弃了风电业务。而此前这些企业所销售运行的风电机组,成了“没娘的孩子”。备件要么无处购买,要么价格昂贵,用一位行业专家的话说是“害惨了业主”。
“这部分机组很多都是亚健康。保有量大的机型,关注和解决问题的人多,总能力也强。如果安装数量太少,且分散在各地,很少会有人下大力气研究整套解决方案,一方面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也没有太大的开发价值。”李精家说。
事实上,对于专业做备品备件环节的徐向军来说,解决这个问题也并非毫无可能。一方面可以找供应链,也就是直接找当初的部件商,另一方面是进行国产化替代。
“其实风电机组只有几大系统,替代方案现在也挺多,比如电控系统大家就比较通用。其实国产化替代并不只是中国企业替代外企的产品,也包括外企替代另一个外企的产品。”徐向军认为。
在人才与备件作为基本元素使风电项目顺利运行后,针对技术改造与运行维护所制定的标准,是有效促进风电项目提高效率的另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