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大型国企进军环保行业。大批国企因业务转型需要,借助资本优势而竞相涌入环保行业,加速了产业格局的调整。葛洲坝集团、中国石化、中冶集团、徐工集团、中国铁建、中国建投等开始跨界战略布局环保市场。2015年1月,葛洲坝集团投资约4.73亿元,收购凯丹水务75%的股权。8月,中国石化首家节能环保工程公司在湖北成立,这是中石化唯一的节能环保工程公司、节能环保政策研究及技术支持中心。中国中车公司加大了环保板块份额实现华丽转型,业务涉及了活性炭、海水淡化设备、村镇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细分领域,并投资10亿元在江苏常熟建立了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生产及研发基地。国有企业以其雄厚资本进入环境领域,可以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弥补财政投入不足。
三是环境产业链拉长。垃圾处理行业从末端焚烧业务延伸至前端废弃物收集及环卫运营,污水处理行业由末端减排处理向管网收集业务拓展,并逐渐衍生了海绵城市、城市管廊等新理念,治理手段从点源治理逐渐落实到面源控制的具体行动中。同时,传统环保产业集成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其基础上创新出了智慧城市等新型环保产业的雏形脉络框架。环境产业链的延伸伴随着智能化、综合化及技术服务升级,成为跨界企业突破的风口。比如,环境监测+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有金控数据的PM2.5服务监测云平台、联想云集团的智慧环保云—PM2.5云监测平台。再生资源+互联网的典型应用代表有桑德环境开发的易再生网,整合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担保等功能。
四是新型商业模式应用。近几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力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PPP模式,尤其在大气、污水及垃圾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维护过程中,应用了BOT、TOT、运营维护外包或设备租赁等多种PPP模式,也有采用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开展综合环境服务,通过区域打包方式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及一体化运营,带动了各地环境治理设施的快速建设及社会资本的广泛介入。各地招标项目结构日益复杂,根据项目边界条件及融资情况设计了多样化的模式。比如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包含河道整治、截污、生态、沿岸景观、污水厂、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和信息监控工程等多个项目,城市垃圾处理从生活垃圾扩展到餐厨废物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环保行业以长期稳定的现金回报成为资本追逐的投资对象。伴随资金涌入的还有技术、运营、管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集成。当然,在环保行业跨越式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是价格问题。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成效明显,近十年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环境成本内部化,征收污水处理费及实行脱硫脱硝除尘环保电价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应注意到污水处理服务费还未覆盖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垃圾焚烧处理费也没有弥补渗滤液及飞灰处理成本,甚至出现了低于业内成本价格的现象。比如,去年中标的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处理厂初始污水处理服务费单价仅为0.727元/立方米,而据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显示,城镇污水处理厂单位治理全成本在1.01~6.97元/m3。浙江绍兴垃圾焚烧项目报价18元/吨,而业内公认比较合理的报价应在60~80元/吨之间。低价中标项目未来长期持续稳定达标运营的环境风险飙升。此外,市场定价的工业产品价格无法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按照环保达标排放要求的钢铁水泥生产企业计入环保支出后,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在终端价格竞争中将不具有成本优势,只有通过环境税征收加强行业刚性约束。
二是支付问题。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不足或财政收入有限,对于环境服务费用的支付意愿不足,缺乏契约精神。我国财政资金支出倾向于购买可量化为固定资产的设备,或是与工程建设等相关的工程招标建设服务等,而对于保障环境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环境服务年度支出存在延迟支付或不足额支付现象。比如,哈尔滨市因无力支付太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费,将文昌污水处理厂转让给了清华同方,以抵偿政府拖欠的巨额污水处理费。此外,环境服务企业普遍需要辗转奔波于地方政府的多个部门才能取得应收帐款。更有甚者,部分公司需要专门安排人员以应对项目频繁催款业务。
三是税收问题。国家针对环保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取消或支持力度逐渐减弱。国家原先实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三免三减半政策(即所得税前三年免征,后三年减半征收),且增值税免征,对促进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5年印发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财税[2015]78号,以下简称78号文),取消了优惠税收政策。根据新规定,污水、垃圾及污泥处理劳务需要缴纳30%的增值税,再生水产品需要缴纳50%的增值税。污水垃圾处理行业整体收益率预计下降为6%~8%,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增大,财务状况和经营环境恶化,对环保行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是融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各地陆续公布和推介的PPP项目超过4000个,总投资达到5万亿元,仅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为继。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初始投资大和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前期融资需求迫切。尽管国家各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较多,但缺乏可操作性。除了国企及上市环保公司外,多数环保企业相对其它传统行业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大多股份制银行还以收取财务顾问费、手续费等形式上浮利率,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贷款,申请信贷审批流程较长且条件严苛,难以满足长期及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