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期来说,两者是竞争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过于强调电从远方来,则会影响甚至排斥当地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况且经济新常态出现后,未来是不是还需要更多的跨省区输电通道,受电地区有没有积极性接纳外来电,都要深入研究论证。
另外即使未来有市场需求,东中部电力消费中心还有更优化的方式,在当地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且成本更低。现在中东部地区都在加紧发展核电、气电和分布式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未来可能有更多更好的应用形态。
所以电从远方来还是从身边取,关系要处理好,一定要用系统的方法来考察,哪个更优、哪个更好,哪个是未来真正需要而且长久的。
个人觉得,这方面的选择和用能方式直接关联。以后的产业发展肯定是去大工业化的,很可能主流模式是一种类似3D打印式、模块化、分散式、个性化的用能方式,因此供能方式要与之相适应,以后分布式智能化能源可能是一个主流方向。
所以在当前一定要把握好电力获取方式的度,不能过于依靠外来电,否则会强化路径依赖,为将来能源及产业的转型制造障碍。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在能源消费中心发展更多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梯级利用,其实对电力体制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轮电力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售电侧的放开,新进入的市场主体,如果以传统卖电的方式跟国网和南网竞争的话,竞争效果会大打折扣。
但是对一个新的用能主体,如一个产业园区、物流中心、新城镇、居民小区等,如果把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耦合集成起来,电力、热力、天然气等产品一起供应,并提供智能化管理的增值服务,则整体能源效率、清洁化程度、智能化程度会高得多,价格也便宜。
以这样的形态作为售电侧改革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比传统的简单卖电方式好得多,也没有既得利益的阻挠,将会极大促进售电侧的开放。所以从这个角度,应该更好的强化多能互补、电从身边取的应用。
要处理好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和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关系问题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倾向,认为新能源无疑是中国特别需要的,其他的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这种不太清洁的传统能源就得让路,要改变角色。比如,煤电要从主力电源转变为调峰电源。这种观点,如果放在未来50年的周期来看是可行的,但是放在今后一二十年内来看就可能操之过急了,不太可能实现。
因为我国的能源供应保障及其相对较低的价格水平主要是靠煤电支撑的,抛开这一基本国情,想一步实现清洁低碳化,无异于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