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低报价的原因是杭州钢铁集团在钢铁造价方面有成本优势,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利润预期比环保企业低。”杨斌表示,“以前亏1亿的,现在亏1000万也能接受。”
此外,对于被并购企业和预备上市企业来说,资本收益是远大于传统项目经营收益的,一级市场的PE倍数到达10倍,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更是高达40-50倍,100万元的利润就可以放大为800万-1000万的股权价值。在此背景下,低价抢项目就成为必然,企业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的项目盈利,而是上市或者被并购,这些新玩法也对原有的竞争思维造成了冲击。
对此,传统环保企业已经有了直观的感受。江苏鹏鹞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春在接受E20环境平台采访时表示,现在环保产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确实比过去好,但是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各类央企、国企、上市公司蜂拥而入,跑马圈地,低价血拼,好像又回到几十年前,只不过这次拼的不是技术、产品,是资金成本,是在资本市场的对价。
“以前国企、央企和上市公司都不愿意做环保产业,我们就相当于野兔子,非常活跃。现在这些老虎们来了,很快就把我们这些野兔子吃了。”王洪春表示,“当然老虎和兔子还是可以共生的,但我们就只能为他们做一些配套而已,这样的竞争环境有失公平。”
过剩之忧
在骆建华看来,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现象,也符合历史规律。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环保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就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第二次则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中有2600亿都投入了环保领域。此外,由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技术,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转型的时候也就更偏向于环保产业。而且环保产业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因此也备受资本的青睐。“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5.460, 0.11, 2.06%)工程总公司、中国中冶(4.540, 0.10, 2.25%)集团都曾找过我们,希望了解环保产业如何进入,怎么投资等。”骆建华表示。
他告诉记者,过去,环保产业是“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通过资本的整合,有望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好处之一;好处之二是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据环保部门测算,现落实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每年投资需求约2万亿,而各级财政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其余85%-90%的资金都需要社会资本进入。
面对来势汹汹的资本,他也有所担忧。首先是担心产业过热,前几年光伏和风能的大起大落就是前车之鉴。大量资本涌入,造成整个行业的投资供大于求,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最终使得行业陷入长期低潮,就连无锡尚德这样的明星企业也难逃破产的命运。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高潮已经过去,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电厂脱硫脱硝的处理率均已达到90%左右。大批资本进入,在规模有限的市场上跑马圈地,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打价格战,掀起低价竞标之风。其后果就是扰乱整个环保市场,伤害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也会影响环境治理的效果。
中信证券(15.280, 0.18, 1.19%)高级分析师王海旭认为,未来3-5年将是环保并购的验证期,那些盲目入场、没有技术和资本能力的企业将在“大洗牌”中出局。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则表示,未来2-3年,将有一批新入场的外来企业会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