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阶段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开始全面建设智能电网,提出了“在考虑现有网架基础和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基础上,建设满足配电网实时监控与信息交互、支持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充电站接入与控制,具备与主网和用户良好互动的开放式配电自动化系统,适应坚强智能配电网建设与发展”的配电自动化总体要求,并积极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第一批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项目从2009年开始启动,包括了北京城区、杭州、厦门和银川4个基础较好的供电公司,在2011年又安排部署了上海、南京、天津、西安等19个重点城市作为第二批配电自动化试点。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批复配电自动化项目65个(其中12家单位已经通过实用化验收,18家单位通过工程验收,其余项目正在陆续验收),覆盖2518km2,共改造配电线路6186条。第一批试点单位利用配电自动化系统共减少停电16402.15时户,平均配网故障处理时间由68.25min降低至9.5min,进一步加强了配网生产专业化、精益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和优质服务水平,实用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进行现场配电自动化设备功能的有效性验证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本轮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中,馈线自动化系统逻辑测试技术取得突破,配电自动化主站注入测试法和终端注入测试法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设置各种故障现象和运行场景,对故障处理性能进行测试,大大减少了对用户用电的影响以及降低了现场测试的工作量。
南方电网公司提出以配电自动化和配用电智能化应用为突破口,研究制订相关方案,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2009年先期在深圳、广州两个重点城市进行了配电自动化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随后又扩大到中山、佛山、贵阳、南宁、昆明、玉溪、东莞等15个城市。其中深圳供电局和广州供电局实施规模最大,如广州供电局整个配电自动化建设分四个阶段,从2008年7月份开始启动,至2013年结束,完成主要城区A类、B类、部分C类供电区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
国家电网公司在配电自动化建设中贯彻“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方针,强化系统顶层设计,建立常态投资机制,统筹推进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提高系统功能实用性,强化工程管控和运行指标监督,确保配电自动化建设投资合理、系统功能实用、运行安全可靠。
(1)完善“一个体系”——配电自动化技术标准体系以标准为引领编制《配电自动化发展规划》。
(2)加强“两项管理”——配电自动化项目管理、系统实用水平和运维质量管理,规范项目审批流程,强化运维质量管控。
(3)加快实施“三个重点项目”——完善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研发标准化配电终端、建设配电自动化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系统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全面支撑现代配电网精益化管理。
本轮配电自动化建设的主要经验以及遵循的原则有:
(1)在系统设计中体现先进性,准确定位配电自动化与配网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
(2)在建设中注重实用性,针对不同区域供电可靠性需求,采取差异化技术策略,不一味追求高标准建设,充分考虑街区成熟度,避免因配电网频繁改造而造成重复建设,杜绝浪费体现投资效益。
(3)在应用中体现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终端及通信设备运行可靠性;优化、简化主站功能,广泛采用分布式部署方式,有效降低网络结构频繁变化、通信不稳定等因素对系统主要功能的影响。
(4)确保运行控制安全性,严格按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要求,加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之间的信息安全管理;落实公司中低压配电网安全防护规定,规范接入配电终端等设备,确保系统运行控制和数据采集信息安全。
趋势与展望
智能配电网的发展目标是建成高效、灵活、合理的配电网架结构,提升配电网灵活重构、潮流优化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提升配电网在紧急状况时对主网的支撑能力。未来的配电网将更加智能,具备可控性、灵活性、自愈性、经济性等内涵和特征,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对电能质量供应的要求。
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如下:
(1)基于IEC61968系列标准将多个与配电有关的实时、准实时系统和非实时的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基于IEC61850的配电终端实现终端的自描述与自动识别,以及IEC61850和IEC61968的融合实现配电信息交互,将是配电信息集成的主要发展方向。
(2)虽然馈线自动化集中智能模式目前仍是国内配电自动化的主流,但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模式已在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开始应用,并将逐步影响到其他地区。
(3)建设更加灵活与主动的配电网将是未来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实现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包括光伏发电、风电和小型燃气轮机等,以及先进的电池系统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发电和储能装置安全、无缝地接入配电系统,并做到“即插即用”式投、退控制和管理。
作者简介
刘东,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IEEE高级会员,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智能配用电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智能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