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有大约190多个国家向联合国递交了在2020年之后未来5年或10年的气候保护计划,覆盖了全球约95%的温室气体排放。
“这在6年前,完全不可想象”,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滕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正如所有全球协议一样,《巴黎协定》并非十全十美。虽然协定总体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在各国具体的气候行动以及富裕国家在2020年后帮助贫穷国家的出资数量等元素上并不具有法律约束。
现有松散的气候行动总和也并不能使得人类可以避免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
不过,最重要的是《巴黎协定》形成了一套机制,即通过对气候行动全球盘点,各国动态的提高气候行动,实现全球长期目标;同时,各国气候行动都需要透明,增强互信和信心。
虽然不能一步到位,“巴黎协定的成功在于使得全球各国都能参与,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高气候行动”,滕飞表示。
挑战依然存在
在欢呼之后,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挑战依然存在。
而这个挑战就是如何落实这些国际承诺,执行这份由外交官们熬夜制定的协议。
“一分纲领,九分落实。协定已经谈成,下一步的关键任务是落实”,解振华强调。
虽然政治经济信号已经明确发出,从长远来看,化石能源的使用也会逐步减少。
“这份协定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显著的信号”,将有更多的资本转向清洁领域,新气候经济项目高级咨询师雅各布(MichaelJacob)表示。
不过,化石能源行业的高管并不认为周末达成的《巴黎协定》在短期会对其业务带来巨大的冲击。
“对商业不会在经过一个周末就会有立竿见影的影响,巴黎协定是极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市场的”,普华永道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项目总监格兰特(Jonathan Grant)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