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时,要喷入不同的材料和烟气接触,用以吸收二噁英、氮氧化物、硫化物、灰尘和酸性物质等危险成份,大尺寸设备会比小尺寸设备的接触面积更大,接触的时间也更长,气体也会走得更慢,化学作用更充分。
但不少企业在做设计时往往尺寸仅能满足要求,面对烟气中大量的危险成份,一般做法是多喷原材料,最终大都会导致除灰系统的堵塞。
没有技术的企业会离场
尽管当前的市场环境存在种种不如意,华特仍然乐观。
“政府已经在看,而且进入得越来越深,有些现象也发现了,不光是气体排放的污染物含量,还有项目排出的可以做建筑材料的渣等等,垃圾焚烧得好不好,都是可以反映出来的。”他说。
2014年5月,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提出了新的排放标准。在华特看来,这一标准有些要求比欧盟更严格,这也带动了一批更新和新增的投资,其中现存垃圾焚烧厂更新会增加5~10%的投资成本。
“尽管现在投资和运营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在做,但我很确信,人都是会学习的,将来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一定会从整体系统上去考虑,而不只是考虑初期的投资建设成本。”华特说。
E20环境研究院认为,政府的不科学采购习惯,促成了同质化的激烈价格竞争,也酝酿了环境危机。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领域,在接下来的5年,没有专业技术的企业或将离去。
“如果你只是山寨和复制系统,而没有自己的好方法去设计,只能通过预估来做,那有时候你猜对了,有时候你就不对,长期来看,是没有办法满足效率的。”华特说。
他告诉记者,比起火电厂脱硫、脱硝、除尘等固定的流程和系统,垃圾焚烧处理排放标准更高,对于技术和工艺要求也更高——烧煤、油、气等成分简单,污染也不像垃圾,有时候就像一个化学反应工厂,危险成份更多。而且如果燃烧率低,产能就上不去,那么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就少,企业收入就减少了。
为了降低人力、运费等成本,斯坦米勒巴高克正在寻找中国的企业,进行合资或收购等形式的合作,在国内生产主要设备。
“我非常确信,中国会改变,很多行业在改变,我们在德国生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中国会成为我们的向东南亚等区域辐射的基地。”华特说。
华特乐观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看到中国一些大型国企已经开始真正考虑设备、技术、设计的长久可靠性。
此前,斯坦米勒巴高克为合肥垃圾焚烧厂的总承包商供应了基础设计、工艺和主要设备,还是海淀循环经济园再生能源厂的主要设备供应商,更早前是上海浦东御桥垃圾焚烧厂50%股权的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