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炊烟缕缕是田园景象,那时并没有多余的秸秆,更没有大规模、大面积的焚烧。现在农村人口减少了,做饭也用气或煤,过去农村秸秆的主要利用途径是家庭燃料,如今自然用不上了。所以,秸秆的就地消化能力下降了。一般来说,优先途径是制饲料、还田做肥料、制生产建材等,当这些资源化利用市场容量小于秸秆产生量时,就会有剩余秸秆。解决农村秸秆露天焚烧问题,根本出路是集中运送到秸秆发电厂或垃圾焚烧发电厂。
徐海云说,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将“农作物秸秆制成固体成型燃料代替煤炭”列为“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项目。
秸秆发电厂或垃圾发电厂既可以实现生物质能利用,同时也可以解决露天焚烧带来的环保问题,是低碳环保的处理方式。现在的问题很简单,就是要把秸秆收集运输的成本加到生物质发电厂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成本中。毕竟,防治大气污染的责任不应由农民来独自承担,而应由社会来共同承担。
据记者了解,随着农村生活能源结构的变化与集约化生产的发展,秸秆逐步从传统的农业原料演变成一种无用的负担物,被排除于农业生产的内部循环之外,成为农业废弃物。农业专家指出,机械化秸秆还田是最直接的办法,但秸秆大量直接还田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因为占秸秆总量15%的秸秆根茬还田就可达到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一味要求秸秆直接还田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季接一季耕种,复种时间很紧,将未经处理的干秸秆直接还田,没有发酵处理时间,没腐烂的秸秆不但起不到肥田作用,反而影响出苗率。
但是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会导致大气污染,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数量明显升高,焚烧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农作物秸秆该往何处去,不仅仅是一个农业问题,还是一个环保问题。在处理处置中明确受益主体,确定责任主体,非常必要。这也是寻找资源化利用出路的最终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