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市场缺口,国内多家上市公司纷纷试水锂电池投资项目。据悉,目前至少有18家上市公司大举投资,总金额超500亿元,包括新宙邦、比亚迪、杉杉股份、天赐材料、多氟多等。具体来看,新宙邦是国内电解液龙头,客户覆盖三星SDI等国际巨头,上半年动力电池电解液出货量增长40%。由于今年以来全球六氟磷酸锂价格涨幅逾20%,对其核心材料电解液的提振作用显著,行业景气度也有望提升。
同行业的天赐材料目前锂电池电解液订单供不应求,产品存在提价预期,未来业绩有望持续放量。沧州明珠为我国动力锂电池隔膜龙头,目前拥有5000万平方米干法隔膜产能,2500万平方米湿法锂电隔膜项目预计明年将投产。此外,主营正极材料的当升科技,目前正积极加码NCA等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投资,相关企业对锂电材料的投资热度不减。
产能过剩风险积聚 产业整合势在必行
极具潜力的市场让锂电池行业上下游为之疯狂。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企业纷纷加速投产,看上去一片繁荣景象。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心存担忧,如此大规模的集中投入是否会造成锂电池行业的过热进而导致产能过剩?
我国是锂电池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锂电池产值约占全球市场的30%。2014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量接近22亿只,进出口顺差达到6.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近10%和40%。特别是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电动汽车产量大增带动了动力锂电池产量激增,成为锂电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
随着我国锂电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锂电行业也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市场现象。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一些地方政府在大项目战略驱动下对锂电项目大开绿灯,民间资本大量涌入,产能过剩困境初显。
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就当前的锂电行业而言,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弱,产业集中度低。2012年,194家锂电生产企业中,总资产超过5亿元的占26.8%,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的占36.6%。而作为锂电池全球最大生产国的韩国,却只有3家生产企业,第二大生产国日本也仅有7家。由于锂电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利润率普遍偏低。
同时,锂电池标准建设滞后,安全事故多发。我国在电子、通信、轻工等领域共有16项锂电池标准,其中仅3项为安全标准,而国外锂电池安全标准占标准总量的60%以上。各行业标准安全要求也存在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另外,不同生产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生产环境、检测条件差距很大,尤其是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缺乏安全、环保管理,致使厂区安全隐患重重、劣质电池产品充斥市场,厂区爆炸事故和电池起火事故时有发生。
在锂矿资源管控方面,监管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对锂矿资源缺乏统一规划,股权和采矿权分散,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利于资源合理开采利用。此外,合理的锂矿资源配给制度尚未建立,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凭借资源管控权借机寻租的行为。
业内专家建议,相关部门需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集中整合。研究制定锂电行业准入条件,重点是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资源利用、安全要求等方面,防止地区性盲目投资和产能盲目扩张。引导财政、金融、土地等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推动行业内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园区集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实现集约发展。
透过锂电材料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当前整个电池材料市场扩张仍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扎堆发展现象比较突出,哪种电池盈利性好,相关企业便会一哄而上,电池材料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对此,需要政策制定者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指导,引导行业发展的整体风向;投资企业也应具有前瞻性,避免盲目性的产能扩张,影响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