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投资科学决策
建设生产有序进行
风电场开发建设属于资金、技术、智力密集型行业,海装新能源公司自成立开始,既遇到跨界到新领域中经验缺乏的问题,更有资本实力与业内大型同类企业相比较弱的不足。因此,如何保证投资的精准,迅速打开局面则成为经营班子的核心命题。
第一,精准投资意味着“市场信息、前期立项、风险评估、可研评审、预算编制、进度控制”等各个关键环节和流程必须保持精准。
第二,鉴于“投资”与“风险”是相伴相生的,公司将风险管控摆在了显著的位置。一是完善公司治理,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注重决策过程和决策风险的评估和规避,促进决策考核体系的完善;二是明确项目的投资和筛选原则,确保投资项目利于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列入国家核准计划情况、融资条件作为投资开发的前置要求;四是设立风险控制部门,独立和系统化的开展内控建设、风险管理及纪检监察工作。
三年中,海装新能源公司共有新疆三塘湖一、二期、重庆南天门项目、山西昔阳斯能项目(总计约332MW容量)相继投入运营。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确保“人员到位、制度到位、流程规范”,无论是项目总承包还是平行招标的建设形式,都高标准、高起点的做到了“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技术、环境”等六大关键因素控制;生产运营部门突出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的实时效应,千方百计抢发电量,本年度发电收入已超1.2亿元。同时,在建设、运营过程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并在生产建设管理和人文关怀等多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
三年以来,海装新能源板通过风场建设投资为海装风电公司增加订单超过400MW,带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内部经济总量达到50亿元,真正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连环增值,成为做大做强主业的有力保障。
开拓思维创新模式
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海装新能源公司经营班子坚持运用开放的思维,捕捉市场机会,积极寻求与五大电力集团和活跃民营资本的深入合作,不断尝试设计新的交易结构,探索股权合作、融资共建和项目总承包等多种合作模式,以获取多方共赢和资本的杠杆效应,实现板块的跨越发展。
在项目合资合作的过程中,海装新能源公司立足中船重工集团风电产业发展的大局,以带动集团内部产业链条共同发展为目标,逐步固化产品思维,力争获取溢价收益,做到由“管企业”到“管资本”过渡。
以山西昔阳斯能200MW风电场为例,海装风电公司的资金、管理、技术与品牌优势与上海斯能投资有限公司的项目资源、本土资源优势充分结合,使得项目前期及并网手续办理迅速、建设流程不断优化、成本造价有效控制,最终缩短了项目开发进程,并确保了安全性与经济性,该项目从开建到并网,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三大板块协同发力,创造了风电开发领域的“海装速度”,真正做到了“建一个风场,成一个示范”。
海纳百川汇聚人才
熔炼团队成就卓越
海装新能源公司本部地处总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区位优势带来的不仅有政策信息的通达、产业动向的传递、合作资源的汇集,更是广纳人才的有利平台。随着业务的飞速发展,公司人员也从筹建期的4人激增到140人。本部人员的选拔注重“精干”和“素质高”,片区公司则实施属地化招聘原则。现有团队中,既有通过社会招聘加入的,也有从海装风电公司调配和支援过来的,还有从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系统其他兄弟单位引进的,逐步形成了专业齐全、层级扁平的组织架构,且彼此之间凭借包容和开放的心态铸就了企业文化的大熔炉。
由于项目公司多是地处偏远,管理幅度加大,实现协同发展一个重要条件在于要确保公司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落地和渗透,使经营目标和管理制度能够更为顺利的层层分解与传递。为保证文化在一线落地,公司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和宣贯,经营班子也常常为基层送来关怀。标杆项目建成的背后涌现的是一批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如山西昔阳斯能项目部被评为2015年海装风电公司党员先锋团队。这些“默默奉献”的开拓者真正为“海纳百川、装备天下”的企业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三年砥砺前行。回望过去,海装新能源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投资开发流程,搭建了坚实的发展平台,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凝聚了蓬勃向上的团队,阶段性的完成了海装风电公司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年斗转星移。展望未来,随着政府强力推动“能源革命”,风电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改变替代能源的地位,上升为扛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主体,产业环境持续向好,海装新能源公司也就此迎来新的战略转折——应更为充分的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回归投资公司的本质,严格按照独立法人模式运作,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用更好的收益回报股东的信任与支持。
三年积蓄力量。乘着中船重工集团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的“东风”,海装新能源公司有信心、有动力找准定位,力争成为新能源开发领域的排头兵,在产业链资源最丰富和密集的一端为集团整体战略添砖加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