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市场总是难逃脱一个基本的规律:成本和经济性。这虽然是个旧观点,但似乎颠扑不破。只有在新能源的成本达到与传统能源可比的阶段,这个“历史周期律”才有可能被打破。我们到这个阶段了吗?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研究显示,全球陆上风电的平均度电成本(LCOE)从上半年的每千瓦时8.5美分降至下半年的8.3美分,光伏从12.9美分降至12.2美分,海上风电则从17.6美分降至17.4美分。受益于设备和融资成本的持续走低,近几年来的降速非常显著,然而相较于煤电约7.5美分及以下的成本仍有不小差距,至少仍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
当前成本的降低并非来自技术的重大突破,很大程度是来自于设备国产化的优势及货币量化宽松带来的效应,后续成本持续降低的空间十分有限。当前新能源土地使用也不够集约,虽然可以利用边际土地或互补用地,但其单位面积产能效率是传统火电的几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并不能太过于乐观,世界银行副行长兼气候变化特使蕾切尔˙凯特就提醒说,能源替代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容易捅破碳泡沫,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能源发展的“历史终结”
当前由招标电价、补贴、高负债等形成的新能源高速扩张模式怎么看都是脆弱的,某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就会带来整个行业的危机,反而对其健康发展造成伤害。保持政策的节制性和稳定性同样重要,不然再一轮的市场起伏和动荡只是时间问题。
新能源发展当前最大的症结在于并未发挥其优势,在终端消费市场形成安装风潮,而是在传统能源基地与煤炭开展正面竞争,相当于革命初期“反围剿”没有采取“游击战”而楞打“阵地战”,焉有不折腾之理。双反之后新能源转移国内市场迟迟打不开局面,其产能仍然是高度过剩的,补贴只是将这种过剩转移到下游产业。
福山提出了历史的终结猜想,我想这个社会制度的假说同样脱离不了能源体系的配合,不然也仅是一个乌托邦。新的能源逻辑很重要,这远比单纯的通过圈地、玩金融来吹出新能源泡沫有价值,但要想终结一个时代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容易。
2010年以来,陆续有新闻报道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英国石油、荷兰皇家壳牌这些石油巨头近年来都在撤离新能源,谷歌也曾扑腾过雄心勃勃的“RE<C”计划,并最终承认了失败。如今我们又开始对杰里米˙里夫金、埃隆˙马斯克进行追捧,希望全新的能源逻辑能够改变世界。从长期看,新能源投资的前景非常光明,但这个行业仍面临大洗牌,这一轮可能是胜利前的最后一次冲锋,倒在前面的我们会怀念他们。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