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仍是产业面临的最大痛点
去年,涉足“光伏农业一体化”项目的天龙光电称,由于公司营运资金紧张,多晶示范工厂将进行出租,租赁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降低公司运营负担。财务分析专家认为,高比例股权质押是致使该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正视的是,光伏农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是发展中的最大痛点。由于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较长,相关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自有资金占比相当大,进入这一领域的公司往往很快面临无法维持的困境。
但这并非没有解决之道,昌盛日电与即墨市政府合作,目前已建成光伏农业大棚电站40兆瓦,年底前将再并网60兆瓦,年发电量达到1.2亿度,未来三年将推广发展到30000亩的光伏农业产业基地。
昌盛日电的模式是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光伏园区,将光伏发电业务和各地优势农作物种植相结合,同时设计了孵化器功能、开展“创客”大赛引入商业团队。光伏电站的发电收益可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从而解决农业项目发展前期的资金困局,这种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
存在“跑马圈地”改变土地性质的风险
除未批先建外,一些光伏农业项目还擅自改变土地性质,有的甚至建在国家保护林、湿地范围内,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隐患。
用地方面,光伏农业用地性质究竟怎么判断,属于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目前尚无明确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也并无规范。由于对政策的理解不同,个别项目迟迟难以通过有关部门审批。
以江苏省为例,在鱼塘上建电站虽然不会改变鱼塘的根本性质,但江苏的成片鱼塘基本都属于农用地,按规定不能在上面建设像电站这样固定周期较长的建筑物。这一矛盾使部分项目在拿地的时候,很难让地方国土部门“点头”。
业内还担忧有的企业会以光伏农业之名套取补贴、占用农业用地。对此专家表示,国家农业、国土、能源等相关部门,应联合牵头对光伏农业项目实施中的土地使用性质问题形成指导性意见,对其用地进行备案并视为农用地范畴,从而进一步为解决光伏电站用地问题“畅通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