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骥]它的意义是:第一,我们提出目标的力度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一个恰当的、合理的力度。第二,我们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导下,坚持了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又坚持了中国是一个大国的定位,一方面我们要为人类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捍卫自己的发展权益,力求做到全球气候治理结构的公正公平,在国际全球事务中坚持原则。第三,我们不但提出了目标,我们还详细论述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哪些措施,需要实施哪些政策。第四,我们的系统性、综合性。我们不是只谈减缓,因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除了减缓以外还要适应,我们也系统论述了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我们不但只提了目标,还提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战略。
[邹骥]比如在技术、科技开发、资金、全国战略、区域战略、能源战略、产业体系战略、交通建筑等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详尽、非常综合的安排。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综合全面的问题,只能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才能凑效,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个方面,挂一漏万。
[主持人]中国提出的相关行动目标是不是切合实际的?有的人会担心,是不是过了?有的人担心会不会还不够?您怎么看?
[邹骥]我们提出的目标是不是恰如其份,是不是合理呢?还要看气候变化这个事情有什么特点,如果你的目标、你的措施符合了气候变化问题的特点,我想它就应该是合适的,是恰如其份的。首先,气候变化是一个具有超大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的事情,它不是一个河北省、北京市的气候,它是全球的。它也不是说从1990年以来到现在的20多年的变化,我们要观察排放都是从1750年,270多年以来,我们要展望它有一个全球共识,叫做要在2100年,也就是85年以后,全球温升要控制在2度以内。由此可见,它的时间尺度也是非常长的。我们现在制定的目标和措施,也许我们有生之年都看不到。
[邹骥]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我觉得中国制定的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它是进行一个长路径的管理,是一个发展路径的管控。我们提峰值,看似是说2030年前后,实际上看的是从过去,特别是从现在到2030年乃至2030年之后,几十年内我们的发展路径是一个什么状况,我们的人均排放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发展路径进行战略管控,逐渐实现发展路径的创新,使得峰值对应的收入水平要低于发达国家的历史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均GDP在2万到2.5万美元的时候,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才达到峰值。
[邹骥]根据我们现在的目标安排,我们不要等到那么久,等到我们达到14000到15000美元时就可以达到峰值,这个时间在2030年前后。而且峰值水平也应该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达到峰值的时候,它的峰值水平大概是人均20吨年排放,欧盟也在10吨以上,里面的主要经济体,比如德国都接近14吨。中国目前管控是要在8吨左右,不要超过9吨,绝不超过10吨,是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来管控人均排放目标。所以无论是排放的水平和排放对应的人均GDP以及所对应的发展阶段,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发展路径都是崭新的,都是前无古人的。就此而言,我想用一种历史的眼光看,中国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应该说是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此而言,这是有力度的。
[邹骥]第二,如果2030年达到目标的话,为中国整个长期发展路径,它的排放路径符合2度温升的要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现在国际上有一些同事在质疑说中国的力度不够,不能满足2度温升的要求。我们经过排查全球研究中国的200多个模型的结果,筛选出来比较符合中国情况的大概有四五十个情景,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研究结论,就是在国际多个国家学者,他们对中国未来的排放路径的判断表明,现在实际上是存在着科学共识的,只是这种科学共识还不为人所知。就是中国目前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可以保证中国是在这个轨道上满足未来,到2100年,全球温升不超过2度这个要求的,这是科学论证证明的。
[邹骥]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我们在2030年以后要加速控排、减排,达到峰值,我想是有信心的,想象我们在2030年以前,应该说25年的时间里,如果从2005年算起的话,我们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经济结构调整、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的日益雄厚、技术的进步、国家治理能力的上升、体制的完善、法规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等等,在这25年时间里,或者说从现在算还有15年时间里,由于我们前十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就有理由相信我们后15年能够做的更好,能够打下更好的基础,如果这些基础都具备了,那中国2030年的时候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是完全有可能让中国在达到峰值之后,温室气体排放稳步下降,最后让长期的排放路径、发展路径满足2度温升科学要求范围之内。就此而言,国家自主贡献的力度也是足够的。
[邹骥]第三,如果我们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得以实施,它将继续引导中国的经济低碳化,引导中国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逐步脱钩。过去的数字已经表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和增速远远低于人均GDP和GDP总量的增速和增量的。这里有一组数字,比如2020年、2030年到2050年,中国人均GDP分别达到2005年的3.2倍、5.2倍到11倍,通过实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同期能源二氧化碳只相当于2005年水平的1.8倍、2倍和0.84倍。弹性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会以越来越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取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国的经济大的趋势是走向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的。
[邹骥]和2020年已有的减排承诺相比,中国2020年以后,它的减排力度将全面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行动力度进一步增强。如果看中国的2005年到2020年之间以及2020年到2021年到2030年增速的话,减排的平均速率每年减3.9%,但是到2020年以后,到2030年,每年要减4.4%,就是每年下降速度是增速状态。还有就是我们的非化石能源装机,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预期是在2014年的基础上增加9亿千瓦左右,也就是2014年全国火电总装机容量基本相当,而且远高于美欧的同期水平,年均非化石能源装机从2005年到2020年的4150万千瓦,上升到2020年到2030年的6280万千瓦。总而言之,在2020年之后,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是呈现一种加速前进的态势,这也表明我们的力度是足够的。
[邹骥]最后,通过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中国将确保通过其发展路径的创新,使我们2020年时候的能源相关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和美欧的比例依然是我们低于他们,就是中国是1,美国是1.4,欧盟是1.2。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国家自主贡献,按照一般的正常情况去发展,政策也比较松,肯定是要超的。但由于有这个自主贡献目标,保证我们的累积排放,到2030年仍然低于美欧水平,这是中国对人类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主持人]那我们下一步的行动目标是什么?
[邹骥]中国在哥本哈根、坎昆承诺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的碳强度,单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5%,森林碳汇达到1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达到4000万公顷。这些目标从2010年以来,就是“十二五”规划以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政府、企业、老百姓都出了力,应该说目前进展我们还是满意的,而且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可以有把握的说,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再经过五年努力,“十二五”的努力为“十三五”最终实现2020年的目标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对实现2020年的目标充满了信心。
[邹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事情,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比如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方案,“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就是2014年到2020年的规划,我们制定这些指导性的文件,指导各行各业、各个地区来按照国家统一战略和政策的部署和引导,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在电力行业以及主要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另外我们对重点地区,比如京津冀地区,结合治理雾霾等等,采取了一系列,可以说是壮士断腕的措施,这些措施为产能升级、竞争力提高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邹骥]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财政、社会资金都有大量投入,技术也有所进步。比如煤电行业,这是一个主要的排放源,经过这些年的努力,2007年,国家安装了第一部超超临界的火电机组,单机容量在100万千瓦,这是浙江玉环电厂。当时还是凤毛麟角。到现在,占比大大提高,现在超超临界已经是火电主力机型,现在逐步淘汰落后机组,最大限度的使用先进机组,使燃煤发电效率提高,最大限度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冶金、电解铝、石油化工、水泥等等高耗能的领域,应该说在过去十年里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的能效产生了一批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企业和技术。
[邹骥]此外,我们的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像高铁这样的建设,长远来看是低碳的,未来高铁以及公共交通体系,以及城市里的地铁、公交体系,如果再进一步完善,应该说已经为我们未来的减排预先作出了贡献。从基础设施上,就决定了我们完全有可能向低碳经济方向迈进的。我这里想提一点,在交通领域里减排是十分困难的,比如说欧盟经济体,它在其他很多领域减排已经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但是唯有交通,最近几年它的交通排放还在上升,足以可见,在交通、建筑这样的基础设施领域里减排的艰难,中国现在在这个领域正在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主持人]有网友十分关心我们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和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关系。他说,发达国家走过了高耗能这样的发展阶段,所以他们的天很蓝。我们中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要不走发达国家已走的路,根据这些目标,我们的天什么时候才会变得那么透亮?
[邹骥]我们的天什么时候能变得透亮,我想刮风下雨的时候就透亮了,这是开玩笑。但是这是可期的,尽管我们还很艰苦,我们还有大量的产能,我们说所有的落后产能都淘汰掉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存在着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但是如果这些目标逐一在未来10年、15年里实现的话,蓝天会越来越多,稳定的蓝天也会越来越多。我想我们采取措施,大家马上能感到蓝天比以前多了,京津冀地区。
[邹骥]我在北京生活,我能够有这个感觉,今年上半年应该说总体来讲,老百姓的感觉,虽然还有雾霾,这个是事实,确实也不是什么好事,但是比一年前的雾霾,老百姓一般的感觉或者看空气质量的统计数字,开始见到了改善,当然这个改善还不够。我们继续把我们的措施落到实处,继续往下走,我想一年一年以来,可期的蓝天、空气质量频率会越来越高。因为我们讲天气只能用频率、概率这样的语言来讲,天有不测风云嘛,但是我会说,好的天气会越来越多。
[主持人]网友在问,稳定的蓝天会不会是在碳排放峰值下来的时候就会有稳定的蓝天?也就是说是在2030年?
[邹骥]这个有点过于专业。天蓝与不蓝,与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关系不大,它主要是受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精细颗粒物质,也就是我们说的PM2.5,受这些物质的影响,特别是PM2.5的影响。这几种污染物有些是同根同源的,比如说汽车的尾气,以及特别零散的用煤,超超临界大型的发电机组排放出来的PM2.5已经很少了。煤炭里面还有一半的煤炭是散煤,什么小茶炉、小锅炉,居民的蜂窝煤以及郊区农民用的煤,都是这样用掉了,包括工厂里面用的散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