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煤制气“正名”与去从:“傍大款”显示底气不足

添加时间:2014-11-27 11:09:22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从煤制甲烷的利用方向看,煤制甲烷生产的气与一次能源生产的天然气一样,可以用于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化工和发电。然而由于煤炭直接用于做化工原料和发电燃料,经济上更可行,因此煤制甲烷若再用于发电和化工从经济上来说就不合理。这样的话,那么煤制甲烷生产的天然气比较合理地只有用于城市燃气和工业燃料。但未来在我国西部,特别是新疆不能大规模的消费天然气,那么多余的天然气只有东输。因此建议煤制甲烷从能源流向来看是在西部消费煤炭,而将煤制甲烷生产的天然气流向了东部。
外输和调峰短板
        我国天然气供需形势将逐渐转变为供大于求,在保证国产气生产、进口气合同前提下,煤制甲烷产能将最先受到挑战。目前煤制甲烷计划总产能已经达到2250亿立方米,随着煤制甲烷建设进度加快,已经在局部地区产生过热情况。未来将面临外输和调峰短板:一是现有的管网规划无法满足资源的外输,二是其占2030年我国天然气资源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影响我国天然气市场调峰安全。
           从管道输送来看,因为煤制甲烷资源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地区,目前已建成接入管道主要有大唐煤制甲烷外输管道,在建管道有西三线,规划管道包括新粤浙、鄂安沧、中海油煤制甲烷外输管道以及煤制甲烷项目自建的外输管道等,总体走向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与我国常规气资源流向相同。上述管道总输气能力接近1400亿立方米/年,除输送其他天然气资源外,可以输送煤制甲烷1000亿立方米/年,无法满足2025年高限资源供应的安全保障,更无法满足2250亿立方米煤制甲烷总计划产能,煤制甲烷资源外输存在一定问题。 
        从调峰能力来看,煤制甲烷从本质上属于煤化工项目,化工项目工艺技术上其中一个特点是连续稳定生产,同时受到设备等方面因素,化工设备需有检修期。基于此,煤制甲烷项目不仅要满足下游用户的调峰需要,而且由于自身的检修,需要其它设施进行调峰。
         以一个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甲烷项目为例,相当于日产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当此煤制甲烷项目向北部一个城市集中供应天然气时,消费市场同样40亿立方米,由于下游用气的波动性,假设高峰用气1800万立方米,低谷用气为800万立方米倍,那么煤制甲烷项目同样也得和常规天然气一样,寻求配套的调峰设施;另外,当煤制甲烷项目检修时,借鉴其它煤化工的经验,每年有15~30天的检修时间(尽管有业内专家提出可以通过多系列避免这个问题,可是如果系列越多,单体规模越小,达不到经济规模,能耗越大),在此期间,每天停产1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下游用气如何解决,必须有其它气源来配合,也是一个难题。
         由此可见,我国发展煤制甲烷应适度,对局部地区的煤制甲烷大热现象,有关主管部门应尽快进一步严格核准和管理,从国家总体层面规划布局,既要避免先斩后奏,又要合理控制产能。
          其次,我国天然气总体供应格局仍然是以国产气为主,以扩大常规气勘探开发、实现非常规气资源大发展为目标。因此无论煤制甲烷项目怎么发展,煤制甲烷主要定位仍然是天然气供应的接替资源,是发展天然气产业的一个阶段性资源,不能作为未来的主力气源,而我国天然气总体供应格局的发展产生影响。
         最后,我们应协调发展煤制甲烷项目、管道运输及下游市场,处理好三者之者关系,尤其是共同研究调峰问题。
         (作者分别系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天然气中心研究人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