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川投能源、天威保变多晶硅“垂死”黎明前

添加时间:2014-09-15 11:40:22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有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多晶硅属于高技术门槛、高投资的行业,即便是进行技改,也没有那么容易脱离亏损状态,毕竟技术有限,而且设备也要更新。在耗能方面,如果企业做到2000~3000吨以上,能够做到循环使用的话,不仅可以增加规模效应,高耗能问题也是可以改善的。
        此前,川投能源一直将新光硅业的停产技改归于“受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欧债危机不断深化和扩大、欧洲发达国家进一步削减光伏发电补贴、银行限贷、市场萎缩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新光硅业技改停滞”。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由于2008年前后的几年多晶硅价格暴涨,受此刺激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非常快,但相比之下,乐山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比较分散,投入持续性也差一些,加上乐山电价比较高,已然没有竞争优势,因此乐山的多晶硅企业就被其他企业超过了。 
        重组搁浅?
         川投能源董秘龚圆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为了盘活新光硅业,还是做了很多努力,只不过都没走通。如果真想救活,需要资金、技术等大量支持。股东之间意见难以达成一致,一些股东既想不出好的方法,又不愿意再投入,这也是为什么新光硅业连破产都拖到今天”。
新光硅业自2011年停产后资金也严重匮乏,已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大股东川投能源委托贷款维持生存。
        川投能源近三年年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8日川投能源已经累计向新光硅业提供了3.4亿元委托贷款,到期贷款总计6500万元,其中2013年12月归还4000万元,逾期贷款金额为2500万元。而到2013年末,新光硅业的资产总额为6.23亿元,负债总额6.34亿元,已经资不抵债。
       为甩掉多晶硅包袱,川投能源曾打算引入通威集团对新光硅业进行重组。去年11月6日,川投能源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川投集团与通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威集团将对川投能源持有38.9%股权的新光硅业进行重组。
        此外川投能源官网消息也显示,今年1月7日,川投能源前总经理赵德胜率队与乐山市政府洽谈新光硅业重组事宜,其中新光硅业总经理陈长江、川投能源副总经理谢洪先、通威集团常务副总裁禚玉娇也参与会谈。
         此前,一度有消息称通威集团旗下永祥股份成为可能性最大的接盘者。然而今年5月24日,川投能源公告称正式启动新光硅业的破产程序。不过,随着乐山中院受理申请,新光硅业的破产清算程序也正式启动。重组不仅意味着相关方要面临新光硅业巨额债务问题,后续的技改投入也将是“无底洞”。而此次川投能源宣布申请新光硅业破产,显示此前的重组努力或已失败。
        对于重组失败这一说法,潜在重组方通威集团旗下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此前曾公开予以否认,“双方依然在接触、争取找到最佳方案,为各方都创造最大价值。在进一步推行举措的过程中,永祥股份对新光硅业的重组一定是从市场机制考虑,包括过去的债务等相关条件。对永祥股份来讲,不能接一个包袱。同时,作为川投能源,国有资产亦不能随便减值处理。”
         据了解,企业申请破产需经过破产受理、破产审查、破产公告和召开债权人会议等数个环节。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至破产宣告前,经审查发现债务人不符合破产条件的,可以裁定驳回申请。目前,新光硅业的破产仍处于前期阶段,在法院未做出最终判定前,公司破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多晶硅行业已开始复苏,国内主要多晶硅生产企业开工率明显上升。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多晶硅平均价格为16.1万元/吨,同比上涨23%。不过,由于国内多晶硅企业生产设备、技术多需更新,生产成本方面并无优势,这就要求各家企业必须进行技改,但是技改又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投入,未来是否会有新的接盘方介入到新光硅业的重组中仍未可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多晶硅平均价格为16.1万元/吨,同比上涨23%。不过,由于国内多晶硅企业生产设备、技术多需更新,生产成本方面并无优势,这就要求各家企业必须进行技改,但是技改又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投入,未来是否会有新的接盘方介入到新光硅业的重组中仍未可知。
         而对此川投能源相关高管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则表示,“一切以公司的公告为准,目前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