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盛单晶硅组件、单晶硅双玻组件、多晶硅组件三种路线的微型电站试验数据显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同样瓦数的单晶硅组件发电量比多晶硅平均高出6%,高的时候达到8%。单晶硅电池发电效率普遍高过多晶硅电池。
某西部采用单晶硅电池的大型地面电站的运行数据也显示,单晶硅电池的发电效率高于多晶硅电池。同时单位单晶硅电池比多晶硅电池发电效率高,在现场还发现,同样面积的组件,单晶硅组件比多晶硅多15瓦的功率。
不过当前,每瓦单晶硅组件比多晶硅成本高出10%左右。但单晶硅发电效率高,同样的装机占地小,连带也会节约支架、电缆等系统周边成本。综合投入与多晶硅产品相差不多,即电池以外的投资能抵消电池10%的成本差距,单晶硅电池将占据优势。
潘志明说,单晶硅确实效率高,未来将采用单晶硅电池建电站。适应于国家鼓励分布式电站的政策,单晶硅效率高意味着同样面积内,装机规模会比较大,发电量转化为业主的收益。
上述分析师称,单晶硅一旦上了规模,还有成本下降空间,未来肯定会成为趋势。目前地面电站单晶成本高于多晶硅0.15元,分布式单多晶硅成本已经持平。
降成本游戏与时间赛跑
开发商关心的集中在成本和质量上,一家大型新能源开发商人士称,电站采购产品主要看成本,其次看质量,往往是最低价竞标成功。质量好能维持20多年的运营,收益稳定,质量不好成本再低也转化不成效益。国内电站投资者对质量的要求不及国外投资者。究其原因,还是国内市场启动才短短两三年,很难有国外投资者的经验。
所以技术路线的竞争也成为降成本的赛跑。“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单晶硅产能供给偏紧,但各大厂家也在持续上马单晶硅生产线。”上述业内人士称。
据梳理,国内主要有五家单晶硅片制造商,分别是隆基股份、卡姆丹克、中环股份、河北晶龙、阳光能源,去年到今年不断推出标准化的单晶硅片新品。传统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早前也公开称,将会上马单晶硅厂,加强公司在单晶硅领域的能力。
上述分析师认为,一旦规模到位,单晶硅成本降低后,将更具竞争力。对于电池厂家而言,一向是随着成本走,多晶硅单晶硅都有产品。
而从2010年开始的一轮光伏行业调整,起因就是产业过剩,材料价格大幅下滑,虽然降低成本是光伏发展的长远要求,但制造企业无法承受就会陷入危机。成本下降客观上使得光伏发电更具经济性,也促使国内市场启动,在国内消化光伏产品。
但降低成本的过程会持续,国家制定的大型地面电站标杆电价政策也会周期性调整,今年以来就有消息说,年底标杆电价调整,引发了开发商的“抢装潮”。
“提供材料的上游企业,虽然因价格下降会对总体营业规模有影响,但效益一直持续向好,需求一直在上升,相信未来也是如此。”上述业内人士称。
目前两端挤压,处于中游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商已经出现向下游,即转身为电站开发和运营商的趋势,享受国家的补贴,同时传导到生产环节。包括天合光能、晶科等企业已经运营着光伏电站,其他企业也在陆续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