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光伏第三方认证的质量成本
中国的光伏产品,卖到欧洲要TUV认证,卖到美洲要UL认证,卖到日本要JET认证,在中国安装要金太阳认证。所有这些认证都是依靠第三方的测试认证机构来实施的。在中国的国情下,第三方认证往往只是一纸证书。试问一下,现在还有谁相信ISO9000证书?
在第三方认证的光环下,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表述:
你选择采样还是送样?你送什么样品你自己决定;
我们只对你送的样品负责,你对你卖的产品负责;
要测试还是要发证,你想怎么做?
认证的时候找大牌的,年审的时候找划算的;
样品和产品,哪个是自己的,哪个是代工的?
……
你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奇葩会告诉你,证书只是一张纸而已,你想要买到可靠的产品,光靠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一纸证书是不够的,你得自己去查,自己去找。你花力气去找了,你付出了力气成本,你不花力气去找,你可以付监造成本,什么都不做,你会付出你该付的成本。
6.光伏技术的不确定性成本
光伏行业的技术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或许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比拟的,这来自于光伏的生产成本/上网电价的下降速度象瀑布一般的压力。所有的光伏技术更新都围绕这一个目的:降低度电成本。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让人振奋。
行业的突飞猛进带来的是行业发展的浮躁和压力。很多未经证实的新技术为了满足度电成本的需要,一出来就投入了实践,甚至只是在实验室里做了一点测试而已。而另一些明明对长期效益有益的技术却因为成本略高而被束之高阁。这就为行业埋下了很多未知的定时炸弹。
比如:
多晶硅飙升的价格一度促进了电池片切片技术的提高,而穷途末路过薄的电池片则带来了隐裂的隐患;
为了增加入射光的透过率,连号称绝不提供镀膜玻璃的南玻集团也只得随波逐流,由此带来玻璃的清洗问题反而造成后期的维护更难;
为了降低背板的成本,尝试用涂覆型替代复合型已经是很道德的行为了,更有甚者直接把最贵的含氟材料就去掉了,甚至就用简单的塑料片;
为了增加短波长的透射率和充分利用紫外部分的能量,行业早就把EVA材料耐紫外缺陷的特点抛之脑后,把仅有的一点增加EVA紫外老化性能的紫外吸收剂都拿掉,只要能增加眼前的一点发电量,全然不顾日后是否能长期运行,没有可信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就拿今天的发电量赌明天的收益。
这一切,都需要专业的人士才能理解一二,普通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很难如此深地去理解光伏产品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认知下,如何保证不为之付出学费,不吞下自酿的恶果呢?
而这些新技术,据行业内部一位资深人士透露,大多发生在国内订单上。出口单子往往会用较好的材料,采取更慎重的态度。这无疑会为行业带来“中国金融行业为外国金融资本买单的恶果”。
结语
或许在谈光伏投融资的质量成本时,有的是行业本身发展的技术瓶颈,也有的是对行业不正常运行的一种关切。这种关切,不是为了抱怨,不是为了揭短,不是想打击、泄气。光伏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使用寿命保障,对于这个年轻的行业是一个新的课题,是一个系统的课题。中国在2013年的装机量已经赶超了欧美,2014年的计划依然令人瞩目。但如果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产品技术,不诚信的产品质量控制,不公平的终端用户待遇上,那么在中国进行光伏的EPC、投融资和保险,只能是对未来的一种假想、赌博,一切不负责任的有损光伏产品质量的行为,都将为中国光伏的投融资带来更大的风险,更高的成本,也迟早会被行业所唾弃。与其像“福喜”一样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在曝光后承受被公众讨伐、被客户划清界限的抛弃,还不如现在就良心发现,生产出负责任的产品;与其曝光了后被追查责任、丢掉工作,还不如现在就捧起良心,负责地工作。
人在做、天在看!中国的光伏不靠洋客户,靠我们自己的质量、诚信、努力和创新。好的环境,只会让我们的光伏成本更低,代价更低,发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