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垃圾困局待解:全国2/3城市被垃圾围城 政府难推

添加时间:2014-06-04 15:33:39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按此估算,如果一个人的体重是60公斤,则这个人每日可耐受摄入量为240皮克,这是个安全的限值。(皮克是计量单位,1000皮克等于1纳克,1000纳克等于1微克,1000微克等于一毫克,1000毫克等于1克)

  而按照我国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2008年9月4日颁发的“环发【2008】82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

  “事故及风险评价标准参照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4pgTEQ/kg执行,经呼吸进入人体的允许摄入量按每日可耐受摄入量10%执行”,即0.4pgTEQ/kg。

  江家骅参与的团队曾根据婴儿、幼儿、学龄期儿童、成人等各自不同的呼吸量和体重,对焚烧厂在事故状态下各类人群二英每日摄入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类人群一日内呼吸入体内的二英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

  “所以说,我们既要清楚二英是强致癌物,同时也应该清楚目前对焚烧工艺的控制和对烟气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削减二英的最终排放量”,江家骅表示。

  田倩则认为,除二英外,垃圾焚烧还可能存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氯化氢的排放,各项指标均需要严格控制。此外,垃圾焚烧还会带来“飞灰”危害,国内一些垃圾焚烧厂曾经曝出过“飞灰”处理不当的问题,这些危险废物若不能安全处理,就会存在很大的环境隐患。

  “烧不烧其实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现在最难的是选址问题”,黄小山说,在日本,垃圾焚烧厂的选址并不是政府在选,其机制是由当地老百姓通过论证、调查及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自己做出决定,往往争议性不大。

  李军亦认为,日本、德国等垃圾焚烧技术开展比较早的国家,对选址的问题往往提前10多年就开始规划,是在长期沟通作用下实现项目的实施。现在我国对垃圾焚烧产业也是鼓励的态度,而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肯定要经历从最初的简易填埋到后来的卫生、科学填埋再到垃圾焚烧、减量化及无害化的过程。

  “这是需要一个过渡的,但是现在大家不理解”,李军说,二英主要是有机物经高温焚烧所产生,真正大的二英产量来源于水泥、制钢等,生活垃圾的焚烧在达到国家规定的850摄氏度以上的炉温后,大都会自动分解,危害性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邻避效应之痛

  数起公众抗议事件,将一个专业词汇“邻避效应”摆在了公众面前。这也成为垃圾焚烧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是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往往会引发强烈反对。

  江家骅认为,公众对于垃圾焚烧厂的反对态度,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中包括了对政府监管能力的不放心,也包括了对企业诚信度的不放心。

  田倩则对一些项目在立项和评估过程中的相关程序提出质疑。她认为,在部分地区,环评结果的公布存在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听证会也往往流于形式。而有些地区,环评还没通过就已经在施工了,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反对声。

  “甚至出现一些造假的情况,一些人外出打工了,但他的名字依然出现在那里,”田倩说,尽管北京等一些地区的流程是相对规范的,但一些负面情况的存在仍会给公众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实际上,选址问题一直是垃圾焚烧项目永远的“痛”。对于公众来说,宁可相信污染会发生,也不愿冒险允许垃圾焚烧项目设在周边。而一些曾经暴露出问题的垃圾焚烧项目,更是成为典型案例被广泛传播。

  从信息公开角度来看,各界的质疑声不在少数,对于垃圾焚烧项目的严格监控是否如标准规定的那般被执行?相关的排放数据到底如何?为何一些项目周边会臭气熏天?已建成项目周边的人群发病率是否被严格监控并对外公开?对于公众来说,大量疑问是无解的。

  “我认为邻避问题的解决,第一要求这个社会有法治精神,第二要求这个社会有妥协精神。缺乏这两个要素,邻避问题就是无解的”,黄小山表示,经济补偿可以作为解决的手段之一。政府应从周边民众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财产权、健康权的潜在顾虑。

  黄小山曾被认为是反对阿苏卫垃圾焚烧厂的领头人物。事后,黄小山曾专门前往日本等垃圾焚烧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考察。发现日本的很多垃圾焚烧厂就是建在居民区里的。

  黄小山建议,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这些地区,一些垃圾焚烧项目周边会修建绿化公园,甚至建起室内游泳馆、健身房、停车场等,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免费开放。此外,对于垃圾发电项目周边的居民,在电价方面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等,也不失为理想的措施。

  “邻避其实是一种情绪,它不是理智的。是公众对某些公共设施的担忧,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在投资初期,要将对当地居民的合理补偿做进预算之内”,黄小山说,邻避问题的矛盾焦点在于选址的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认可应该处理,也认可应该烧,但是你别在我家这儿烧。这一方面源于对身体健康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源于其他利益因素,如房地产的贬值等等。

  “其实对于垃圾焚烧,首先我们要有一个严格执行的标准,其次政府应该尽量给与足够的补贴,同时应该有完善的监督,企业再有一些自律,那么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控的”,黄小山说。

  尽管二英等垃圾焚烧可能的污染物可以经过炉温等技术处理,但受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无论垃圾焚烧厂排放是否达标,都宜尽量远离居民区、水源地,让居民放心。 
      需要怎样的思路

  客观来看,垃圾焚烧产业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尽管垃圾焚烧项目的建设成本比较高,但焚烧厂正式运行后,收益也较为稳定,其中一块是政府补贴,一块是发电上网。作为政府特许经营项目的生活垃圾焚烧产业,有意愿进入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此外,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项目,此类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但多位受访者认为,就目前来看,国内相关产业链规划并不系统。

  田倩认为,很多国家在做垃圾减量的努力,对于垃圾焚烧项目,应该有更为科学和系统的思考。而垃圾减量应该是一种常态的管理和规划设置,并非一开始就设置其末端处置方式。

  “不应单纯依据城市现有的垃圾量来建设垃圾焚烧厂,而应先通过系统的减量措施将垃圾量减下来,再根据其规模来规划焚烧项目,这才是最理想的”,田倩表示,现在很多城市的垃圾焚烧项目设计量十分“超前”,设计容量远高于当前的垃圾产生量,是极其不合理的现象。

  垃圾减量是当前世界主流的垃圾处理思路,在欧美发达国家,垃圾末端处理量是逐年下降的,而我国则恰恰相反。除在立法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之外,一些国家还为此出台了诸如鼓励垃圾分类、禁止机关和学校使用一次性产品、对于不使用一次性产品的单位给予相应奖励等措施。我国台湾地区还设立了垃圾分类处理基金,对一些可能产生垃圾的企业预收末端垃圾处理费用,使得这部分钱能够保障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国内一些城市如广州已经开始在做分类,但整体来看,垃圾处理产业前端设置的很多政策性东西都还不到位,管理方面更是缺乏”,田倩表示,我国一些立法及监管上已经涉及相应内容,但还远远形不成系统。

  陈建昌也认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应从注重源头减量和加强末端处理两方面着手。通过政策推动、经济激励等措施,注重源头减量如减少商品过度包装、实行净菜上市、加快建立废旧家电产品回收机制等。逐步推广可行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加强综合利用,减少末端处理量。

  “未来国内将是强化源头减量措施、三大处理方式并存局面,国外的发展历程也证明这一点”,陈建昌告指出。

  在垃圾焚烧产业方面,邻国日本一直是个“优秀生”。其很多做法颇值得国内借鉴。根据资料显示,日本目前拥有超过1400座垃圾焚烧炉,全国70%以上的垃圾是用焚烧技术处理的。

  而日本在公众参与度方面也做到了极致,日本早在30多年前就成功解决了“居民奉献精神的问题”。在根本无法找到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兴建垃圾焚烧厂的背景下,日本一些地区直接让当地居民参与选址。经过调查、论证、投票等程序之后,选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日本在环保知识宣传等方面也令我国垃圾焚烧产业望尘莫及。在日本,到焚烧厂参观是每个小学生的必修课,对于很多焚烧厂来说,接待外界的来访一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我国,这样的思路也在悄然发酵。

  垃圾处理产业困境

  据江家骅介绍,垃圾焚烧发电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焚烧处理技术成熟,主要设备实现了国产化。目前我国已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有178座,总处理能力为日处理15.6万吨,总装机容量约为3.44万兆瓦,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

  尽管目前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一些地方举步维艰,但由于焚烧发电工艺确实是现阶段处理生活垃圾的最优选择,所以其必然会更快、更多、更严、更好地被应用。

  “瓶颈在于政府本身,政府对现代化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也不习惯做一些科普宣传的工作,只习惯于用‘维稳’的思路来处理技术问题,一遇公众有反对意见便表态项目暂停”,江家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应该学习更好的思路和做法。

  李军则认为,目前国内对垃圾焚烧产业的监管及立法已十分完善,对公众的开放性也非常透明,环评等程序也可谓异常严格。

  “其实这个行业已经被妖魔化了”,李军说,建设垃圾处理厂,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的处理方式,对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进步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项目周边的居民也应该了解该产业的社会责任和必要性。

  李军说,现在业内的企业也逐步开始主动邀请监管机构和民众到生产厂区参观,向他们介绍企业的生产工艺、排放情况等,以增强互信。

  “其实在以前,因为很多设备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关于开放的问题有时还有顾虑。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放开了。只要有人想来了解,我们就可以给你专业的讲解,让你了解我们的设备、我们的技术,以便公众更好了解垃圾焚烧行业”,李军表示。

  “从目前垃圾焚烧项目运行情况来看,收入主要是垃圾处理费、热能和电能销售收入及部分地区政府补贴等。”陈建昌说,垃圾焚烧产业回报率不高但是长期稳定,这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

  而垃圾焚烧建设项目当前的难点仍是选址问题。

  陈建昌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目前国内缺少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政府应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项目在立项、建设过程中加强信息交流和公众参与,这才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推进。

  此外,尽管我国目前大城市的垃圾焚烧建设项目发展较快,已建的垃圾发电厂技术具有后发优势,总体水平较先进,但核心设备国产化率仍有待提高。

  综合来看,国内垃圾焚烧产业符合目前国情,其发展也在平稳推进,在做好垃圾处理前端设置的同时,垃圾焚烧产业前景谨慎乐观,但还是要以邻国日本为借鉴,日本目前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垃圾焚烧厂,其人口也在增加,但每年的垃圾量却是负增长,而中国却是正增长,且是快速的增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也值得我们深思。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