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疑:并网难是技术原因?
“并网难”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现实
全国范围内平均风电弃风电量占比达20%,直接经济损失达近百亿元。太阳能也出现因无法并网而不得不“弃光”的苗头,2011年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备利用率也较上年有所下降,年利用小时数仅1700左右。我国北方风电集中开发地区大都遭遇较严重的弃风限电问题,东北一些地区冬季弃风限电比例已近50%;西北主要风场因数次脱网事故,目前限电竟高达70%%—80%。
体制机制因素才是造成“并网难”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新能源开发明显倾向于集中开发模式,为了远距离输送风电光电,需层层升高电压,配套兴建从10千伏至750千伏之间各个电压等级全套输变电设施,才能将风电光电输送到上千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以外去使用。加之长距离线损和层层变损对输电经济性影响颇大,过网费进一步降低了经济竞争力。集中开发模式,造成了新能源发电投入大、并网难、效率低等问题。
其次,并网政策和技术标准与新能源发展缺乏有效衔接。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使得其在接入电网时,可能会产生谐波、逆流、网压过高等问题,对现成电网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也受到电网公司的消极处置。
最后,电网配套落后,利益关系有待理顺。我国并网的新能源项目主要建设于西北地区,就地发电就地消化,但当地电网的消纳能力有限,若不能尽快建成高压远距离输电,实施大区域调度和理顺电网公司等各方利益关系,则并网难的问题仍将存在。
电源和电网投资比例不协调
尽管这些年国家对于电网的投资比例逐年上升,但仍然处于补欠账阶段,与近些年动辄每年上千亿的风电建设投资相比,仍有所不足。风电项目并网难的核心问题不是建设的问题,而是在于发电项目配套规划的问题。电网现在建一个22万或者是50万或者更高的电源等级的都比较慢,这种项目尤其是高电压等级都要经过国家能源局相关部门来批准,核准报批都有时间差。
四、“弃风”是电网企业的无奈选择?
目前是在消化非理智建设的苦果
近年来风电项目飞速增长,为了抢占风电资源,包括五大电力集团在内的多家发电企业大量上马风电项目,很多民营企业家也盲目投资风电建设。由于受风电消纳能力的限制,风电企业的发电小时数也严重不足。而最后都以亏损为结局的占大多数。目前,各大风电企业也开始研究当地电网的接纳能力,目前是在慢慢消化前期非理智建设带来的苦果。
大规模储能技术还在研发中
由于大规模风电在当地难以消纳,因此需要高电压远距离外送,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大区之间的网架联系还很薄弱,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与之相适应的全国联网能力。专业人士表示,要解决风电当地消纳的问题必须要大规模地储能,风电发展和技术发展是配套的,现在技术发展很快,但跟不上风电和太阳能的发展速度。他透露,1千瓦时需要花费3.5万~5万元,大规模的储能技术正在研发中。
弃风指标不是国家统计指标
关于弃风的计算,现在全世界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涉及利用小时数和实际利用小时,这里也涉及很多因素怎么区分,比如有的风电厂让一个样板的风机始终转着,计算其他风机和样板风机的对比差值。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表示,电监会所发布报告中提到的“弃风值”,其实各家风电厂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现在这些计算不能算严格的统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