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能源消费畸形遗患经济 节能推动能源革命

添加时间:2014-03-21 11:29: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央政府要革新发展理念。

  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在其名著《短缺经济学》中深刻揭示了计划经济的体制痼疾,指出政府预算约束的软化鼓励了不负责任的借贷、投资与扩张行为,并导致“投资饥渴症”。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将追求GDP的规模和速度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种政绩观必然带来资源能源的高投入,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张。实际上,经济增长有其内在规律,并不是投入越大产出就越高。

  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之间存在一个“均衡点”,越过这个点,投入反而会成为产出的减函数,出现“规模不经济”。或者说,经济发展存在一个“潜在增长率”,当实际增长率等于“潜在增长率”时,资源配置最优,要素投入最优,经济实现最优发展轨迹;当用行政的办法不切实际地拉动经济增长、超过“均衡点”或“潜在增长率”时,带来的往往是能源消费量的过度消耗,使得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

  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必须将经济发展理念从追求数量和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能源消费约束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将单位GDP资源占用、能源消耗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激励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降低能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变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成体制,改革地方税制,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热衷推动经济增长的行为。

  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热衷通过上大项目、高投资竭力做大GDP,形成“政绩=GDP规模=投资”的怪圈,造成大量能源、资源浪费。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地方政府必须摒弃GDP主义,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应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计社会效益、资源和环境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科学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降低能源消耗的必然之举。国家宏观政策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科学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在需求结构方面,应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减少高载能产品的出口。由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产业链低端,我国生产同样单位价值的商品需要耗费更多能源,近几年,直接和间接出口的一次能源已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4。我们出口的基本上都是能源投入高,产品附加值低,能源密度高的商品,而进口的却多是科技含量高,能源投入少,产品附加值高,能源密度低的商品。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加大对出口领域节能的重视,引导出口转型升级,改善外贸结构,推动外贸发展从能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产业结构方面,应降低第二产业和高耗能产业比重。根据国家能源局相关研究,如果我们降低第二产业一个百分点,相应提高第三产业一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以降低一个百分点。据我们测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5到2030年,第二产业降低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减少0.5-0.84亿吨标煤。按照2010年GDP当年价格推算,如果2020年第二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46.7%降至45.1%,则可节约0.9亿吨标煤;如果2030年降至42.3%,则可节约3.7亿吨标煤,通过改变产业结构节约能源的效应十分显著。

  在区域结构方面,应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布局,减少因长距离输送带来的不必要的能源损耗。我国能源分布与能源消费呈逆向分布,长期以来形成了能源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的能源消费格局。这种能源消费格局使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也满足了东部优先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电力线损、油气管网损耗,以及铁路运输的巨大压力。 
       如果将一些高载能的产业布局于中西部的资源能源富集地,或在体制上松绑,允许小规模分布式就地消纳的分布式能源遍地开花,那么很多不必要的能源输送损耗将会省去,产业格局、区域发展格局都会发生积极变化,城镇能源消费模式也会随之变革。

  让能源政策实现“柔性”转向。从近几年的能源消费增长情况看,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的目标不被突破很难。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为避免类似拉闸限电的本末倒置式节能行为再次发生,能源政策应改变过去偏重刚性的、行政指令性的调控,注重指导性和规划性,更多采用经济激励、市场机制的柔性政策。总量和强度控制是能源节约的结果而不应作为手段,不宜实施分解指标和“问责制”,因为其本质上不是一种市场化的长效机制,容易使政策效果“跑偏”或导致地方政府“反弹”。

  从长期来看,可以通过调整资源税税率、计征方法、开展碳排放交易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改革体制机制释放制度红利,加快技术创新,多管齐下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消费强度。同时,将能源消费的存量和增量分开,核定存量,合理控制增量,新增项目必须是低能耗、低排放的项目,国家设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以此来取得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改革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方式。

  目前,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往往侧重对总量和规模的考核而缺乏对其单位资产经济效益的考核,致使企业一味追求做大做强,导致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引导国有企业专注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改革对国企的传统考核方式。考核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排名”、“发电装机总量排名”等规模指标不应有过高权重,避免“资产总量末位淘汰”这类可能促使某些企业非理性发展的政策。

  改革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增加效益、效率方面的指标与权重,特别是对单位能耗与排放指标的考察。同时,需要严格区别对竞争性业务和自然垄断业务的不同考核方式,对前者考核单位资产利润率,即考核其经济效益;对后者考核其经营效率,例如单位资产输配电量、单位资产的输配气量等。

  企业:能效就是竞争力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居民生活用能和农业生产用能不到15%,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工商业消耗了85%以上的能源。因此,企业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是能源消费革命的关键。对企业来说,重点是树立以提高竞争力为主的企业发展理念,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经济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在进行能源消费革命,实现节能增效的目标上,国有企业更应该积极发挥带头作用,转变发展观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