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环保热潮带来生物质发电发展契机

添加时间:2014-03-06 15:16:20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从市场反推就知道这个行业的情况。”采访中,中电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严培凯说,“相对于国有大中型电厂而言,生物质电厂的人才缺失,关键是待遇和前景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不仅仅是电厂,设备商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对成品设备的调试应用、电厂在役机组的故障处理。”提到人才,江苏朝阳液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志华表示“目前,国内生物质电厂主要应用国产机组,在技术成熟性差不多的情况下,拼售后就成为各个公司必须要做的一个战略。”

   而目前的情况是,“有技术、有实操经验的人才更乐意去业主单位或者国有企业。民营资本不占优势。” 中电能源研究中心电力研究员朱桦表示。

   看到行业的前景,也看到了行业发展“源动力”人才培养的机会空间,据了解,2013年,山东省临沂市能源学校与电力物资招标网已经开始开展生物质发电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合作。 
        在风能和太阳能之后,地热将成为国家层面大力支持的另一新能源利用形式。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上周国家能源局在河北雄县召开全国地热能利用工作会,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副局长刘琦和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以及多位业内人士出席会议。此次会议上,能源局已经正式下发文件,开始组织编制各地2015-2020年的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规划。

  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在去年能源局下发《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后,国家能源局对全国地热能利用做出的又一重要部署,预示地热将在风电和光伏之后,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又一爆发点。

  据悉,即将编制的规划将包括中深层地热能直接供暖、采用热泵(制冷)技术利用浅层地温能、地表水体和空气能等内容,并提出在有条件地区建设地热集中供暖项目。今后各地将把城市供暖规划与地热能利用衔接,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保障等方面为地热能供暖发展提供条件。在地热能发电方面,即将编制的规划还将鼓励在有条件地区建设一批中深层地热能发电项目,探索并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商业化投资经营模式。

  按照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要基本查清全国地热能资源情况和分布特点,建立国家地热能资源数据和信息服务体系。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和产业体系。

  在财政支持政策上,今后按照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中央财政将重点支持地热能资源勘查与评估、地热能供热制冷项目、发电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要求,对地热发电商业化运行项目给予电价补贴政策。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地热能利用项目,可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地热能供暖制冷的项目运行电价参照居民用电价格执行。采用地热能供暖的企业可参照清洁能源锅炉采暖价格收取采暖费。此外,电网企业要按照国家关于可再生能源电力保障性收购的要求,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地热发电量义务。 
        两会临近,蔓延面积近143万平方千米的雾霾让人再次感到调整能源结构、减轻煤炭消费比重的压力。记者联系了多位煤炭界代表委员所在的煤炭企业并在采访时了解到,除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之外,如何确保煤炭工业平稳运行,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煤企如何转型升级渡过难关等话题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所在。
  
  煤炭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在进一步探讨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去年两会期间的煤炭热点。
  
  2013年,煤炭界两会代表委员来自全国近20家煤炭企业,他们的提案及建议基本围绕煤炭产业展开。此外,非煤炭界代表委员的提案及建议也对煤炭多有涉及。大致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以及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二是推进煤炭从燃料向燃料与原料的转化,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力度;三是煤企转型,延伸产业链;四是加强煤炭质量管理及限制劣质煤进口。另外,煤炭绿色开采、洁净使用,以及煤矿职工的素质及收入待遇等也是关注热点。
  
  从区域上看,产煤地与消费地的提案建议也有明显不同。比如,山西主要侧重转型跨越以及资源税改革;新疆则希望加大煤炭深加工力度,发展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一些煤炭资源枯竭或余量不多的省市则强调企业转型、实施到省外或国外挖煤的“走出去”策略等。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