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认为,北极已进入全球政治的中心,成为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多数东亚国家的重要能源保障议题。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强国对北极的渗透越发明显。2012年,我国“雪龙”号破冰船成为第一艘穿越北方海路的中国船只后,立刻引起所有关注北极国家的重视。
我国与北极国家签署了大量双边协议。去年与冰岛签署自贸区协议,计划在冰岛大陆架上开采油气。我国支持私营企业投资格陵兰岛的开采业。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正在考虑参与俄罗斯在北极大陆架的项目。我国积极参与北极的开发使一些国家不安,美国专家认为,“双边关系可能打破北极地区的国际关系平衡,中国在北极地位的提高尤为令人不安”。俄罗斯专家则支持我国的参与,并希望与我国加强合作。
其实,开发北极资源并不容易。冬季,北极大部分地区被海冰覆盖,而且常有风暴威胁。虽然全球变暖带来有利因素,但也带来如气候等捉摸不定的危险。壳牌公司的事实证明了在北极采油的风险。该公司已投资45亿美元在阿拉斯加北部海域探油,到目前为止尚未钻好一座生产井。专家们指出,任何漏油事故都是灾难性的,因为目前人们还不具备在北极应对事故的能力。另外是法律问题,由于担心污染及野生动物的生存,原住民已起诉该公司。
开辟北方航道可缩短航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实施却不易。根据科学家2012年的记录,北极冰层覆盖面积已降至历史最低。同时,大约有500艘船通行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之间的北冰洋地区,比上个10年通过该地区的船只多出一半,造成人类活动增多的风险。
冬季航线破冰船费用很高,而且破冰船比集装箱船窄,大型集装箱船不能通行,使其只能夏季通航,成为季节性通道。
在北极理事会中,相关国家相互保证,不通过军事手段来捍卫其在北极的利益,但各国对能源勘探的巨大兴趣可能加剧围绕其他问题而产生紧张关系。到目前为止,这些争端还没有导致某国采取军事应对措施,但绝大多数北极国家也坚称,他们会以武力保卫自己的海上领土,并且已经采取措施,加强了在这些地区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