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太阳能相关产业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已有一段时间,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与建筑一体化程度偏低、推广乏力。以前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主要靠促销手段打开市场,一看到补贴政策就扎堆申请,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优惠政策结束后,企业又陷入了销量难以长期稳定增长的困境。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主任宋凌指出,尽管国家对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必须避免产业的粗放发展,以及一哄而上不切实际的大规模应用。拒绝有些企业明知自身没有入围的条件,却在拼命找路子托关系,甚至企图伪造能效检测报告,以证明自己产品的能效2级及以上水平。防止先把申报材料交上去,即便最终无法达到推广数量目标,只要能列入推广企业名录,就能给销售带来推动这些盲目扎堆滥竽充数行为和做法。
补贴门槛设高企业优化转型
这次节能惠民工程新政补贴政策设置了严格的进入门槛,申请补贴的产品必须符合《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条件》的要求。产品能源效率达到《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中能效等级2级及以上水平。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应抓住节能补贴政策的契机加快转型,开拓行业发展空间。
目前,太阳能热利用主要还是局限于最低端的太阳能热水器,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不强,整个行业被称之为草根行业。也正因此,即将结束的家电下乡计划,让许多太阳能热水器企业感到焦虑。对于太阳能终端而言,农村一直是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单机最大的市场,但从2011年开始,随着政策拉动效应减弱,农村太阳能市场增速放缓,趋于饱和。这几年家电下乡计划,拉动了农村市场的销售,实际上也使农村地区暂时达到了阶段性饱和。
同时,在前几年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太阳能产品生产小作坊式的通过政策利好的推动,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但从根本上说,它们并不掌握核心技术,绝大多数无法自行完成产品设计、选材、制造工艺,而很多经营者也并没有实业精神,这种短视还在造成不良的影响,假冒伪劣并没有绝根,新的利好政策出台后,这一刺激消费的政策一经推出,许多小微企业以为,这是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想方设法要搭上这次“顺风车”。只想投机取巧、假冒伪劣,想借政策利好赚笔快钱,这样的企业不可能长久生存,并且补贴政策的高门槛会使这类企业被自然封赌在门槛之外,除非有人为因素,否则并不能给他们任何幻想。到今年年底,家电下乡计划结束,预期届时产品销量将会大幅下降。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寻找新增长方式和成长路径。从另外一方面也为很多中小太阳能企业甚至作坊式小微太阳能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需要优化转型的警钟”。
此次补贴实施细则的出台,还给企业传递了一个信号,只有高效节能的产品才能享受补贴。补贴政策的高门槛,促使企业走以质取胜的路线,不断提高产品的能效水平。只有负责任做产品,有诚信搞经营,坚持转型创新,行业才会被消费者尊重,企业才能树立品牌。象四季沐歌、海尔等企业已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实施市场差异化细分,并取得初步成果。
对于新成长路途,太阳能产业的未来在高端,欲抢滩城市,须占领高端。这就要求企业加快创新,从由热利用制造商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能源服务商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