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电力成立一年多以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2001年底,五大发电集团成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圈地”,各省除掌握在省投资公司手里的优质电力资产以外的电源点很快被“五大”以各种协议瓜分完毕。
对于刚刚成立、资产规模如此之小的华润电力来说,如何迅速将资产做大、提升竞争力是首要问题。
很快,一个绝佳的机会来了。
在电力垄断时代,电力发展的稳定收益吸引了大批外资在中国投资建电厂。电力体制改革后,原来关于电厂稳定收益的承诺自然失效,2002年开始,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电力市场。
这是华润电力壮大资产的天赐良机。
2002年7月,华润电力收购了美国赛德和日本丸红联合体持有的湖北蒲圻项目。
2002年底,又一个收购机会摆在了华润电力的面前——美国迈朗公司有意出让位于广东东莞的沙角C电厂30%股权。
是否收购这个项目,在华润集团层面又出现了争执。反对者认为,沙角C电厂之前两台发电机的定子都出现过严重损坏事故,设备还可以持续运行多长时间尚是个未知数,收购存在一定的风险;支持此次收购的宁高宁、宋林、王帅廷等人则认为,沙角C电厂有3台66万机组,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发展空间很大。收购过来后,对华润电力资产壮大意义重大。
当时,华润高层都在海南开会讨论这次收购,会议一直开到了凌晨两点。时任华润集团总经理的宁高宁问财务总监:“账面还有多少钱?”财务总监回答,还有70多亿港元。宁高宁说:“拿出3亿美元,收购那个电厂。”当时3亿美元相当于24亿元人民币,对于此时规模尚小的华润集团来说,也是一笔巨资了。
到2003年初,华润先后完成了近4亿美元的收购,迅速壮大了华润电力资产规模,也为华润电力进入资本市场奠定了基础。
走上资本市场
2003年初,在完成三大收购后,华润电力资产规模符合了香港联交所有关上市要求。但上市之路却一波三折。
2003年3月,华润电力正在筹备上市的时候,SARS来了。4月26日,王帅廷与张沈文去北京证监会汇报的时候,北京基本成了空城,餐馆、酒店都基本停止了营业。为了赶时间,两人在路边吃了北京办事处送来的盒饭,随后去证监会汇报。证监会对华润电力在香港上市的计划很支持。
经历了种种磨难,香港联交所要求的各种文件终于基本准备就绪了。但是,在起草招股说明书时,财务部门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公司在电力行业业绩的项目只有5个,其中4个是参股项目,分别是35%股权的徐州彭城,25%股权的河北衡丰,刚刚收购占股40%的温州特鲁莱,还有占股30%的广东沙角C,占股60%的鲤鱼江项目一期工程刚刚投产,还没有拿到正式电价。其它向投资者推介的、能让市场看到未来前景的控股项目还都在建设中。
此刻,整个资本市场、电力行业和监管机构几乎都不知道华润还从事了电力业务,“当时,市场和监管机构看到我们的资产情况时都感到吃惊,一部分投资者甚至监管机构都认为华润集团是看到中国内地的电力行业出现向上趋势,因此走机会主义路线,临时凑了一个电力组合到资本市场捞一把,很少有人相信我们有独立建设和运营电厂的能力。”现任华润电力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王小彬回忆。
压力山大,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投资者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没有控股电厂,怎么才能相信你们的管理能力?”王小彬在一篇文章中记述。在历时两周半的路演中,宋林带着管理团队,反复诚恳地向投资者推介华润电力的优势,讲述华润电力的发展愿景、战略、规划、先进的市场化机制、经理人团队强有力的执行力和业绩文化、外资政策优惠、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等等……尽了最大努力,争取投行的理解与支持。
2003年11月12日,华润电力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上市当天,市值就达到了100亿港元。
此时,正值华润电力成立两周年,这个最初只有10来个人的小公司,竟在短短两年内,发展成为了市值百亿的大公司。
上市后的前两年,资本市场对华润电力仍处于观望状态。2004年,登封项目、徐州二期项目投产,2005年常熟项目投产,这些项目的工期、造价不仅实现了路演时的承诺,而且都如期拿到了政府批复的正式电价。市场也给予了热情回应,股价一路走高。
到2006年,随着华润电力业绩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开始对华润电力刮目相看,认可了华润电力卓越的执行力和管治能力。
其间,华润电力取得了一系列荣誉:2004年纳入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和综合行业指数(公用事业),2005年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2009年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成为唯一入选恒指成分股的中资电力公司。
据华润电力2012年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华润电力总资产达1778亿港元,投资区域已覆盖中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营业额624.4亿港元,经营利润120亿港元,净利润74.8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