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减排还有多大效益空间?
吴舜泽对“十一五”减排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是抓政府责任落实。通过总量控制和流域考核等,使地方政府对环境负责。他指出:“过去也说负责,但没说怎么负责,通过‘十一五’减排实践,上上下下都明白。‘十一五’期间政府对环境目标负责是很好的制度创新。”
二是环保投入加大。“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环保累计投入超过1666.53亿元,是“十五”投资的近3倍。
三是以脱硫电价为代表的经济政策的综合利用,需要继续持续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实施了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等环境保护十大工程,治污减排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火电行业脱硫机组安装容量为5.78亿千瓦,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2010年的82.6%。
环境规划院相关研究显示,工程减排对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贡献最大。二氧化硫工程削减量占全部削减量的67.2%,其中电厂脱硫工程实现二氧化硫削减量占总削减量的59.5%。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保障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对于工程减排取得的巨大成绩,吴舜泽举例说:“2005~2012年7年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1949~2005年的1.5倍。这么大的工程‘砸’下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欠账,这对减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但他认为,在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中,将减排动力从末端治理的工程减排向前端转移才是重点,也是难点。
吴舜泽说:“‘十一五’期间,以工程措施为主是由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二氧化硫减排重点是火电行业,这个行业的排放基数比较大,环保设施底子薄弱,工程减排好启动。”
他同时表示,但这也意味着‘十二五’、‘十三五’污染物总量减排的潜力收窄,需要进一步拓宽减排领域,加快钢铁、石化等行业的脱硫设施建设以及工业燃煤锅炉的污染治理。更要触碰老大难的问题,如燃煤消费总量控制、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提高等,这些相当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硬骨头战役。
成效评估的依据何在?
在总计18页的《报告》中,有长达2/3篇幅的数据图表,详尽地列出了“十一五”各项指标减排前后的对比。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洪亚雄首次提出采用“有(实际减排情景)―无(不减排情景)”对比的情景分析法评估大气污染物减排的环境效果,这一方法剥离了新增污染物排放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真实反映了污染减排的实际环境效果。
对于数据来源,许艳玲解释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官方公布的环境统计数字,二是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部长期以来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技术支持,积累了多年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数据。
专家组成员、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部薛文博博士介绍说,《报告》基于多年来为总量减排核查核算技术支持的工作基础,建立了分年度、分行业、分区域、重点源空间落地的大气污染源数据库,采用WRF-CMAQ模型模拟得出评估结果。
薛文博指出,《报告》所采用的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为国际先进的、美国环保局法定的空气质量模型。在国内,曾在世博会、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中多次应用。此外,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部基于WRF-CMAQ模型已经建立了国家“污染减排”与“空气质量”响应模拟平台,并通过这一平台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环境效果预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空气质量目标可达性分析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