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消费新热点带来新商机 节能环保市场空间大

添加时间:2013-07-26 10:25:22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判断,在挤出礼品消费等“水分”、回归个人消费后,奢侈品消费仍会保持持续增长,只是消费的方式会逐渐由显性奢侈消费转向低调的隐性奢华消费,那种带有明显的品牌符号和标志的奢侈品大牌,已经不受一线城市消费者的追捧,高端消费者更青睐符合自己风格、更加低调的小众奢侈品品牌。而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奢侈品大牌忠诚度的动摇,就给了国内奢侈品品牌留下成长空间。如果国内的纺织品服装、服饰(如高档面料的羊绒、真丝、棉麻时装、优质皮衣和皮具,高档时尚的手表、翡翠、玉石、珍珠饰品等)企业,能够在保持产品高品质的同时,逐渐形成本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将有机会成长为受消费者青睐的国内奢侈品牌。

  节能、环保、健康类产品市场空间大

  伴随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城市居民健康、低碳和环保的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为消费过程中的自觉行动。

  例如,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节能产品已经成为大多数北京市民的首选。据媒体报道,自2009年6月国家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来,北京市已形成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照明产品、工业设备四大类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体系。4年间北京市财政投入超过5亿元,带动包括600万台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的电脑节能高效家用电器、50万辆节能汽车、3700万支节能灯的消费。据测算,4年来节能产品直接拉动消费需求240余亿元,年节电约80亿千瓦时,年节油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0余万吨。除了购买节能产品,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尽量选择自行车、地铁、公交车和拼车出行),选择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家庭装饰材料,选购绿色认证食品和有机食品等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北京市民的推崇。

  此外,租赁消费、网上交换闲置物品、共享消费等消费方式,也正在成为更多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例如为满足偶然性需要,家庭或朋友结伴租车外出旅游,为出席特殊的场合租用奢侈品,大学生毕业季为参加应聘租用服装鞋帽等,或以合租房、拼车上下班等共享消费方式分摊费用。这种以“节约”为目的的消费方式正日益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认可。

  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为小户型住房、小排量汽车、低耗能家电、环保家装材料、绿色营养健康的食品等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或者说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迫使生产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和调整产品结构。 
       实惠、理性的大众消费渐成主流

  近年来,线上线下商家竞争日趋激烈,卖家打折、团购、买一送一等促销手段已经常态化。而广大消费者在各种促销中也变得更加理性。在“需要”和“有用”的前提下,选择高品质、技术前位、设计新颖、具有文化内涵等特点的产品,并以一个合适的价位购买,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原则。这从2013年6月18日电商年中又一次消费者对大规模促销反应冷淡、关注度明显下降可以得到证实。

  据媒体调查,对近期电商大战表示“根本不关注,都是商家宣传而已”的消费者占到被调查者37%,尽管此次参与电商大战的企业有所增加,从天猫、京东、当当、苏宁易购等传统的参与者,扩展到唯品会、聚美优品等新的加入者,但消费者反映却较为冷淡,除国美、京东商城以电子类产品销售为主的企业销售状况仍然较好外,并没有出现2012年“双十一”消费者疯狂下单、物流爆仓、天猫1天销售191亿元的火爆场面。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消费者日渐成熟,消费也变得更加理性。

  另外,2013年新一届政府颁布的“八项规定”,大大限制了三公消费,短期内高端餐饮和娱乐、奢侈礼品的消费出现明显降温,市场重新回归以满足大众消费为主的格局。往日主要服务于政府机关的高端餐饮企业和以经营高端白酒为主的酒类企业,都不得不调整经营定位,提供更多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中低档产品。消费的“水分”被挤出以后,大众消费将重新成为消费的主流。

  目前中低收入人群是社会的主流,多数生产、流通和服务企业围绕消费主体人群,提供其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才能生存。以往那种大型传统零售企业定位偏向高端,甚至依靠发放购物卡锁定顾客,然后再以商品和服务的高价格“强制”购买的经营方式很难再持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定位“大众”的基础上再进行市场细分,努力发挥实体商业的体验和服务功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将是多数大型传统零售企业的出路。而广大电商,仅以打折和低价作为竞争手段,甚至不讲诚信以先提价再打折的手段欺骗消费者,以及不重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质量,其经营也难长久。只有发挥网络优势,认真分析消费者,从而有针对性地服务每一个的消费者,不断提升售后服务水平,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总之,关注消费者消费观念与行为的变化、把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方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道。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