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华锐疑云:尉文渊一年闪离疑遭清洗

添加时间:2013-07-19 11:37:59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尉总当时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把华锐搞得更好一点。”阚治东对《环球企业家》说。
  尉文渊执掌华锐之后,核心就是对华锐的战略进行收缩。首先是裁员,2012年11月15日到12月20日,华锐风电裁减了四批员工,总计约470人。一位华锐离职员工介绍,裁员首先从研发部开始,由于韩俊良没有预判到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研发部门仍招进了大量人员,于是在尉文渊上任后的2012年下半年被减裁。除研发部门,市场部门也是被裁的主要对象。
  对于跟随韩俊良来到华锐的大连重工的旧部,尉文渊裁掉了一些,也将一些人的职务进行对调,比如此前负责采购的改为销售。“不过现在刘征奇上任之后,现在慢慢把他们往回收,有些也官复原职了。”一位接近华锐的人士说。
  尉文渊对华锐的架构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原来的二十三个职能部门按经营职能重新调整设立九个部门,试行子公司区域管理模式,成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四家区域子公司,并将成立负责国际业务和投资业务的专业化子公司。“华锐风电已开始对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要求、缺少发展前景的子公司开展注销和关闭工作。”华锐在2012年年报上公告称。
  对于尉文渊的改革措施,行业内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一位华锐离职员工告诉《环球企业家》,架构调整后华锐内部整体是看好的,过去管理混乱是华锐的一大弊病,新架构更符合现代公司的管理方式。通过裁员为华锐瘦身,也能减少运营成本。
  一位风电开发商高管则认为,华锐裁员后,明显影响到了售后服务,引起下游客户风电开发商的不满。“华锐这个样子,大家都很着急,现在华锐的维护工作和低电压穿越改造工作都滞后了。国家能源局要求6月底之前完成低电压穿越改造,华锐的改造比较滞后,也不知道完不完得成。”这位风电开发商高管说。
  一度被韩俊良寄予厚望的海外市场,也在尉文渊主导下进行收缩。一位2010年进入华锐国际业务部的项目经理告诉《环球企业家》,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是华锐国际业务井喷期。2010年10月,韩俊良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公开宣布2015年华锐海外销售要占总销售30%的目标后,华锐国际业务部员工从2010年的20多人一度增加至100多人。而当时其它风机制造商海外市场团队规模一般在20至30人之间。
  “华锐在海外市场上策略过于激进,但也有一定道理。国际市场不激进,你不去做,别人就占了。我觉得韩总的战略定位还是很超前的。”这位华锐国际业务部项目经理说,华锐是中国风机制造商中较早走向海外市场的企业之一,2010年也让其看到了很大希望。“每个人都会带客户来谈,每次会议室必须提前抢。”不过,团队规模最大、出海时间较早的华锐,现在来看,却不是海外市场做得最成功的。截止2012年年底,金风科技待执行的海外订单达424.25MW,华锐待执行的海外订单仅为187.5MW。
  “一个是华锐背景的问题,国际客户会关心;一个是和超导的官司,对国际市场有影响;还有一个是华锐自身在海外市场上执行力的问题。三方面任何一方影响都很大,何况是三方面的问题一起出。”上述华锐国际业务部项目经理解释说。
  华锐在海外市场商业模式比较单一,仍定位为设备供应商,纯粹销售风机。而竞争对手金风科技、三一电气在海外市场都在尝试更复杂的商业模式,先自己投资开发风场,安装自己的风机,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将风场转让,以此促进风机销售。 
      尉文渊上任后,将国际业务部调整为专业子公司,撤销了一些在海外没有太大进展的点,如西班牙、英国。与此同时,随着华锐海外业务部的人主动离职,现在华锐负责海外市场的团队已缩减到20到30人的规模。
  “尉上任后的措施是为了要把拳头捏得更紧一点、出拳更有力一些。”熟悉尉文渊的人评价。
  然而今年5月14日,尉文渊突然辞去华锐董事、董事长、代理总裁的职务。尉执掌华锐的时间不到一年。“企业本身的人事更换,是整个股东会决定的。我相信尉总也同意股东的决议。”阚治东说。也有熟悉尉文渊的人告诉《环球企业家》,尉的突然离职是因为“不需要把不该他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不该承担的责任是指证监会正在对华锐进行的财务调查。
  跌宕人生
  尉文渊这位证券市场的教父级人物,曾经历过大起大落。1955年尉文渊出身于军人家庭,15岁去新疆当兵,35岁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1995年尉文渊受“327国债事件”影响被迫离职,从此游离在体制之外。
  离开上交所后,尉文渊在1996年创办新盟集团,开过酒店、办过网站,甚至收购过湖南长沙的一家造船厂,但都无多大起色。其转机来自其并不熟悉的广告业,中央六套开台不久,新盟集团拿下部分广告时段代理权,从而积累了第一桶金。不过,真正让尉文渊身价倍增的还是对华锐风电的投资。
  2005年初,离开南方证券的阚治东计划成立一家民营合伙制的投资公司。筹资成了首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阚治东相识多年的尉文渊主动请缨为阚想办法募资。
  2005年4月,东方现代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尉文渊担任董事长,阚治东任总裁,股东包括阚治东、刘会、李苗等。投资公司成立后,首先确立了新能源的投资方向,然后分头寻找机会。
  一位在金融业从业多年的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他与尉文渊交流时,尉文渊告诉他未来十年都将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黄金十年。这位金融业人士说,尉文渊看的是大的经济周期,“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乡镇企业的十年,90年代南巡讲话后,是民营企业的十年。20世纪头十年是互联网的十年。他觉得下一波十年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产业的黄金十年。”
  阚治东的想法与尉文渊不谋而合。“新能源我是看好的,新能源里面风力发电我也是看好的。”阚治东说。
  最初刘会极力推荐宁夏的一个甜菜转乙醇项目,但阚治东仔细研究后觉得不靠谱,而且他从内心还是希望和国有大型企业合作,找到潍柴动力那样的投资机会,这是阚治东曾在深创投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项目之一。在遇到美国风能专家鲍亦和博士后,他最终认为,只有风电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大趋势。其判断依据是,其他方式发电的成本太高,如果大规模发展,国家补贴不过来。只要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之后,发电价格会马上下来。
  恰逢此时,大连重工准备上马风电设备项目,并急需引入外来资本,但最早去谈过的投资者都放弃了。当时全国搞了几十年,风力发电才100万千瓦。但中长期看好风电的阚治东去考察了一圈后,立即回来对尉文渊、刘会等人说:“我准备投这个项目。”众人达成一致后,东方现代投资了1750万,尉文渊自己的公司西藏新盟也投资了1750万,各占华锐风电17.5%的股份,阚治东出任华锐风电副董事长。
  新盟集团办公室设在北京西钓鱼台,2005年下半年,尉文渊、阚治东和韩俊良几人几乎天天窝在那里,讨论华锐的筹办细节,经常讨论到凌晨三四点钟。
  阚治东和尉文渊等人的“赌博”成功了。2005年底,他们将第一笔资金打给华锐风电。2006年,华锐风电赶在所有竞争对手之前生产出国内第一台1.5MW的风机,和华锐一样从国外购买技术发展风电的企业,全国有几十家,因为产品上市比华锐晚了一两年都没有发展壮大。2008年,华锐风电新增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第一。其销售收入2006年约为2亿元,2007年迅速增至近25亿,2008年又达到50多亿。
  2008年底,东方现代将持有的华锐风电股权转让给刘会、于国庆、李苗以及包括阚治东在内的8位合伙人。在华锐风电上市后,这批人大多成为亿万富翁。
  对于东方现代和西藏新盟来说,华锐是一笔无比划算的投资。“投资成本第一次分红就回来了。”熟悉阚治东和尉文渊的人说。更不用说华锐上市后超过100倍的帐面回报。
  在研究透风电设备后,尉文渊找到上海玻璃钢研究院进行合作,2007年底创办昆山华风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风机叶片,向包括华锐风电在内的设备厂商供货。尉文渊一直待在生产一线,研究使用成本更低的国产材料生产叶片,最终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同样的品质。一个叶片长达30多米,运输成本很高,但尉文渊动脑筋,别人一辆车只能运一个叶片,他能运两个,成本节省了一半。
  如果没有尉文渊和阚治东的投资,大连重工或许还下不了决心进军风电业。如果没有华锐的投资机会,尉文渊和阚治东则不会在离开体制后重获巨额财富。从2005年开始,以尉文渊和阚治东为代表的资本力量,和以韩俊良为代表的产业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处融洽。
  2009年时,尉文渊已经预料到欧盟未来将会大量削减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他也意识到所投资的风电产业将会在未来面临一个瓶颈期。“他当时的预测是2015年风电业发展会遭遇瓶颈,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两年就开始了。”熟悉尉文渊的人说。
  一位华锐投资人认为,华锐前期做得还是比较成功,但是资金投入得太快、产能扩张得太快,加上行业增速突然放缓,于是陷入尴尬境地。
  形势好坏是一方面,企业自己能否做得好则是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华锐新的班子能把华锐做好。”阚治东说。
  “这么大的公司,代表先进行业,也有非常大的市值和产品价值。行业还是希望华锐能够好起来。”一家风电开发商高管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