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华锐风电创始人复辟 尉文渊救市失败被赶下台

添加时间:2013-05-21 11:02:20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尉文渊裁员、分权、砍费用
  尉文渊执掌华锐的8个月时间内,他给华锐风电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曾长期关注华锐风电的一位分析师曾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公众的印象中,尉文渊在资本市场浸淫多年,但尉在风电技术领域涉猎不多,能否担起拯救公司的重任,一度受到业内的怀疑。
  尉文渊上任后,华锐相继爆出“裁员门”、“财务造假门”,让外界对华锐内部充满了各种猜测。
  2012年11月,尉文渊上任后的第3个月,华锐被媒体爆出给员工“放长假”的消息。
  首轮放假计划波及350名员工,北京“被放假”的员工从放假第二个月开始,每月只能按北京市最低工资的80%领取生活费。这样的举措引发员工不满,导致30多位研发部门人员聚集到华锐风电北京总部总裁办拉起横幅抗议。
  一位已离职的华锐研发部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和我们坐下来谈了,但是尉文渊坚持公司没有违反《劳动合同法》,也不会改变补偿方案,说要是觉得违法了可以告他。”
  另一个被广泛报道的消息,是今年3月华锐风电自曝公司在2011年虚增利润,原因是部分设备未能完成现场吊装,就提前确认了收入。
  直到今年4月27日,华锐披露2012年年报,众多投资者才了解了“尉氏新政”的“庐山真面目”。
  年报称,公司进行了“组织体系的整合”、“管理模式的调整”。在给记者的回复中,华锐官方将此次架构调整评价“系统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尉文渊推行的变革重点是组织的重构——除董事会下设机构外,公司按经营职能重新调整设立了9大部门,并试行子公司区域管理模式。
  一位风电行业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调整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公司人事以及公司今后发展方向。尉从财务角度而言,考虑的是公司财务的流动性,让各个地方片区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今后如果做得不好了,也可以直接甩掉包袱。但对于带团队而言,下面的搞实业的人认为自己被抛弃了,自然抵触情绪比较多。
  华锐风电在给记者的回复中也表示:“尉文渊对公司应收账款、存货和资金管理方面提出要效率、盘活公司资产,从而提高公司资产收益率的要求,确保股东权益的安全。” 
       尉文渊还严控管理费用,2012年,华锐风电的管理费用较上年下降了8.63%。
  对于资本市场颇为熟稔的尉文渊,还打算利用公司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年报称,华锐风电拟使用最高不超过15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适时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有评论称,这是尉文渊全面接管华锐风电后“重操旧业干起了老本行”,被视为短期内缓解资金压力的投机之举。
  多元化摆脱“风电泥潭”?
  二度换帅,尉文渊力主实施的改革能否继续?“大连重工系”重新执掌公司,会不会走回当初韩俊良的老路?
  5月15日,刚刚履新的刘征奇,谈及未来,并没有提到尉文渊力主推行的“设立分公司”等制度。
  他只是表示:“尉总在华锐风电工作了8个月的时间,他对华锐风电内部调整和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大框架已经完成了,以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去完善和梳理具体操作的办法。”
  对于未来,刘征奇提到了“多元化”。他表示,华锐风电原来单纯地做整机的渠道,现在则是把一些原来的采购件转化为自己来生产,扩大上游产品,同时也在进入服务行业。
  这样的思路,得到了一些分析师的肯定。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表示,华锐风电今后应该向解决方案的角色转变,前中后期的服务都要去做,“像输电、配电环节,有很多方案提供商,相对来说,盈利能力比较强,对产能的依赖程度没有那么大,与公司整体业务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调配。”
  任浩宁说,华锐再次换帅之后,一些中小投资者曾致电,表达他们的担心。在他们看来,王原和韩俊良都是“大连重工系”出身,担心华锐风电重新走上韩俊良激进扩张的老路。
  但他认为,没必要担心“走回老路”,因为目前以华锐的整体实力,已经不具备超速发展的实力,财务上难以支撑,另一方面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难以消化。
  对于公司的未来,多位分析人士都不看好。
  “风电设备的问题跟光伏一样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必须要等产能消化完后,这些风电设备商才有机会。现在的好处是,没有企业再宣布新增产能了。”martec迈哲华(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对记者表示。他认为,华锐所谓的海外市场战略也难以有突破,因为风电装备定制化要求非常高,国内企业的设备出口量一直不高。
  尽管华锐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仍排名领先,但在风机设备全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且新增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华锐在短期的3、5年内很难有突破。
  大环境不佳,就连分析师们也各自寻找新的关注领域。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券商的“风电”分析师近几年已陆续转行,还在关注风电的已寥寥无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