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表明,在已有选煤厂、装运及其它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建设一座使用连续采煤机的中等规模的矿井,吨煤投资一般在100元以下;在这些基础设施均需新建的情况下,吨煤投资一般为160元左右;如果是建设一座同样规模煤矿,包括洗煤厂及其它所有地面设施时,吨煤投资将在200元以上。新建煤矿的投资成本相当巨大,由于煤矿管理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这类企业要达到行业的平均水平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种重复投资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是过度一体化会导致资源争夺和恶性竞争,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随着一体化范围的扩展和延伸,各类企业竞标资源热情高涨,资源的开发权争夺异常激烈,而后续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却得不到保证。有的电力企业为了获得资源,进入煤炭行业,在对煤炭资源了解不清、煤炭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在未全面、深入分析煤炭质量(煤种、灰分、硫分、热值等)、地质条件(煤层厚度、煤层稳定性、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等)、开采条件(煤层埋深、顶底板条件、水文、井害等)的情况下,盲目、高价获得条件较差的煤田,致使进入两难境地,生产会亏损,不生产就要损失前期的固定投入。有的企业违反市场规律,不顾资源的真正市场价值,以很高的价格竞争资源,造成了恶性竞争,扰乱了资源的正常市场秩序。
四是由于跨行业安全管理经验不足带来了安全生产的风险。众所周知,能源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重大。特别是煤炭行业,虽然近几年来安全事故情况有很大的好转,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煤矿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煤矿高危行业的面貌还没有彻底改变。煤矿生产是在不断移动和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时刻面临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和冲击地压的威胁,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的难度非常大,必须要有大批专业人才,必须有相当的安全管理经验,必须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而新进入煤炭行业的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管理人才和安全管理经验都十分欠缺,短时期内很难积累和完善起来。这就对煤矿一体化经营带来很大的安全生产风险。刚进入煤炭行业的宝钢集团,去年就发生了死亡十人的重大煤矿瓦斯事故,让我们警醒。
五是过度一体化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导致了人力资源的缺失。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管理、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能源企业的主要技术和管理人才总体是比较紧缺的,而一体化的扩大加剧了同行业间专业人才的竞争,使现有人才的利用效率大幅下降。一方面对于人才流出企业而言,培养专业人才需要投入资金、时间和大量的实践工作,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企业后续工作造成很大被动。另一方面,对于人才流入企业而言,则需要付出大量的经济成本来招募专业人才,从目前的情况看,新企业都面临人才不足、招人困难的局面。所以说,一体化加剧了行业专业人才的竞争,使得企业难以发挥人才积聚的效应,影响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建议
能源企业是选择一个行业以专业化为主的经营模式,还是选择多元化、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主要取决于边际交易费用和边际管理费用的大小。当边际管理费用大于边际交易费用时,也就是说企业新进入一个行业实现一体化而比专业化多付出的成本,大于由此节约的交易费用,企业就不会选择一体化;而当边际管理费用小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就会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而实现一体化,进入新的行业。因此,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会充分发挥作用,自动调节企业一体化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在企业获利的情况下,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由于目前我国市场体制不完善,尤其是一些产品的价格受到政府的直接管制,如电价;有些能源产品的价格虽是市场化的,但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按上述理论来决定是否一体化显然会出现偏颇。使得市场自动调节一体化范围和程度的能力减弱甚至失效。在完善的市场体制情况下,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应该是一致的,但目前并不都是这样。从社会整体来看,某项一体化是一种高投入获得低产出的行业,本不应选择,而对于某一特定企业而言,收益都是大于成本的,该企业还是会选择实现一体化的。由此可见,企业虽然能做到对自身有利的合理决策,但这选择都不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出现了偏差。
在目前的情况下,要使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放开电价和煤价,煤电价格由市场来确定。这样煤电企业都会集中资源提高生产率,努力寻求在自身专业领域做精做细,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会轻易进入上下游行业从事一体化。特别是大多数电力企业就会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电力行业上,不会轻易进入他们不熟悉且竞争力不强的煤炭行业。
二是政府对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引导要适度,不能造成过度一体化。在目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并不完全一致。过度鼓励企业选择一体化经营模式,必然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不能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当前特别要限制中小企业的一体化,提高一体化的门坎,一体化必须是在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前提下的一体化,不能再次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能源企业整合的力度,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基础上的一体化。对于现在已经一体化而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产业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适合方式进行整合,原来的电力企业从事少数煤炭生产的,要尽可能按市场办法将煤炭产业整合给专业化的煤炭大公司,原来的煤炭企业从事少数电力企业生产的,可将电厂整合到电力企业等。
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实现专业化管理。对于产权交易仍比较困难的,利益影响较大的企业,可在产权利益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委托管理、租赁经营等方式,最大限度实现专业化的管理;也可在对目前比较紧缺的煤炭、运力资源给予保障的情况下采取托管、租赁等办法,这样可提高效率,保证一体化企业的利益,又可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界定企业一体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影响的因素很多,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正确引导和把握能源企业一体化规模和深度,避免过度一体化现象的发生。同时,企业必须加大整合力度,力求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一体化,使企业的一体化行为与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一致,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郝贵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煤电一体化发展的4种模式
能源企业同时发展煤炭和电力项目。企业将自己定为综合能源企业,煤炭和电力发展并重,并将煤电联合发展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这种煤电一体化的代表企业有神华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神华集团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了3.57亿吨,同时投运电厂总装机容量达3394.79万KW。在上世纪90年代末煤炭严重过剩时期,神华集团通过发展电力项目,避免了许多煤炭企业所面临的煤炭销售困难,顺利度过了煤炭行业的困难时期。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煤电一体化发展为经营战略,取得了显著的业绩。2010年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电力装机能力达到2939.7万KW,煤炭年生产能力达2598万吨。
煤炭企业兴办电站。煤炭企业通过延伸煤炭产业链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电力项目,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煤炭企业试图发展大型电力项目,比较典型的是大屯煤电公司发展135MW的电力项目。但是,受体制和资金问题影响,煤炭企业发展电力项目的步伐缓慢,电力项目仅局限在煤矸石和煤泥电厂,规模多不大。2002年以来,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和煤炭企业效益的改善,煤炭企业建设大型电站的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目前,大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都已经建设了大中型资源综合利用电站,例如阳泉煤业集团建设了3×135MW资源综合利用电站,西山煤电集团在投产2×300MW中煤电厂的基础上正在建设2×600MW的中煤电站。同时,随着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建设大型坑口燃煤电站,实现煤电一体化经营。
电力企业兴办煤矿。电力企业通过兼并和开发煤矿为自己的电厂提供可靠的煤炭供应。近几年,由于煤炭价格的快速上升,电力行业的利润不断减少,2008年上半年出现了电力全行业经营利润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五大电力公司中有四大电力公司亏损。电煤价格的上涨促使电力企业兴办煤矿。电力企业办矿能够增强电站的市场竞争能力。2008年上半年,五大电力公司有10%的子公司维持赢利,主要原因是采用煤电联营模式。
煤炭和电力企业共同经营煤电项目。以资本为纽带,煤炭和电力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合资企业,共同经营煤矿和电力项目。例如淮南矿业集团就先后与浙江省能源集团、上海电力公司合资成立了煤电一体化合作项目公司。其与浙江省能源集团公司合资成立的公司同步建设一对年产600万吨煤炭的矿井和一座装机容量为4×60万KW的发电厂,其中发电厂所发电量全部供给浙江省。与上海电力公司合资组建的淮沪煤电公司已创办的一矿一厂(丁集矿、田集电厂)系全国首家煤电一体化企业集团通过煤电联营,变运煤为输电,减少了中间的交易。近年来,这类煤电联营模式得到迅速发展,五大电力公司纷纷与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和开滦矿业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联合建设大型坑口电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