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志得意满的施正荣以23亿美元身家成为中国的当年首富,无锡尚德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2007年,施正荣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环保英雄。自互联网神话之后,中国的光伏产业也开始诞生财富传奇。
一路狂奔的中国光伏产业即使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面前,也没有停下脚步。“2008年的下半年,光伏行情有一个短暂的下滑,不久就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刺激政策下,迅速拉升。”康力行告诉记者,除德国以外,欧洲各国都开始纷纷出台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中国政府也祭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投资大单。这些都给本已火热的光伏产业又加了一把柴。
一边是企业盲目扩张,另一边却是地方政府与银行在背后推波助澜。孟宪凎认为,事实上,如果没有政府与银行的推动,中国光伏产业不可能在短短数年间就成了气候。
次贷危机后,光伏市场再现井喷,给外界一个行业已见底回升的错误信号:于是,企业疯狂扩产,地方政府和银行则对光伏项目大开绿灯。
孰料,这只是行业即将变局之前的“回光返照”。
疯狂的产能
2011年是光伏产业的转折年。从5月份开始,多晶硅价格急剧下降,从每吨70万元迅速下降到21万~25万元,跌幅近70%。产能过剩的恶果开始显现,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告诉记者,当时光伏行业产能与需求比已经从2010年的41∶16.7上升到63∶21。企业盲目跟风上马,导致供需进一步失衡,价格持续下降,利润下降,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甚至开始停产、半停产。但产能严重过剩却有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李俊峰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的暴利和行业的红火,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在2010年后全国仍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这些企业目前多数亏损严重。
事实上,在无锡尚德2005年在美国成功上市后,光伏行业便开始成为很多人眼里的“造富”行业和“出政绩”的行业。
在2005年之后的几年里,多地政府主导建立了众多的“太阳城”和“光伏产业园”,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引来更多的光伏企业和项目上马。
在“四万亿”刺激计划以及中央和地方层出不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之下,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有300多个城市宣布将致力于发展光伏产业,100多个城市将建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热,一时蔚为壮观。
以江苏为例,这个全国光伏第一大省自2008年开始,先后建设了常州、无锡、金坛、常熟、镇江、扬州、盐城、徐州、泰州、高邮、启东、苏州等光伏产业园。
各地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也纷纷出台。
2009年7月底,《扬州市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亿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根据《规划》,至2012年,全市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产值达1300亿元以上,争取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达到2000亿元左右。
2009年12月,江苏省淮安市颁布《淮安市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办法》。主要内容有:建立总规模3000万元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实行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实行电费优惠、实行土地优惠、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
孟宪淦介绍,国内不少城市都打造了大规模的光伏产业园,数十个光伏产业园提出了上千亿元的产值目标。最后,孟宪凎告诉了记者这样一个数据,2012年全球光伏组件的需求量约为25G瓦,而仅中国的光伏组件产能就高达40G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