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就是王传福曾屡次强调的战术,即比亚迪每进入一个产业,总是从上游核心环节切入,然后迅速向下游终端渗透,打造一条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
这次进入光伏产业打法也是如出一辙,王传福始终认为,靠某项单一的技术创新,机会越来越少,最好的方法就是集成创新。所以,他认为,各大业务板块的联动首先在于研发端的整合,即将一个新技术难题分解,从各个业务板块抽调骨干进行攻克,电动汽车电池的技术可以运用到太阳能光伏电池中,手机上的技术也可以运用进去。
“整个技术研发大概花了四年时间,对于新产品,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证据,去说服自己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否则对行业、对公司都是很大的打击。这中间有很多技术难题,比如高压绝缘、形变的问题。比亚迪有一个技术专利,是用在手机玻璃技术,克服原界面容易刮花的问题,这个玻璃技术也被整合在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中,类似这样的技术,我们整合了5个,凑在一起,每个技术可以增加几瓦,加在一起是20瓦。”何龙说,“我们将电动汽车、汽车电池、IT、手机的技术通通整合到光伏产业中,就变成了刚刚推出的PVTOP.5光伏技术。20瓦意味着降低了10%的成本。”
“整合研发是将产业链中所有中间环节的毛利都清零,把产品做便宜,让更多的人去使用,形成大量需求,促进行业的良性成长。这种整合我们在汽车领域、IT领域、电池领域都做了,目的是先培育市场。”他指出。
2010年初,随着技术的成熟,比亚迪启动了“硅铁战略”,并实现了铁电池的量产。但随之面临的是,光伏产业的白热化竞争。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生产锂电池的企业已经达到300多家,在国内15家动力电池投资主体中,仅2009年的规划投资总额就达510多亿元。
来自河北张北的风光存储项目,何龙盯了3年,在公司内部,这被视为比亚迪转型的关键项目。王传福对此给予厚望,这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和智能输电“四位一体”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工程,有望破解我国大规模发展新能源过程中面临的发电上网难题。
据知情人士透露,张北风光储输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达33亿元,其中20MW储能电池的投资约4亿元,据悉,张北现投运的14MW的储能项目均是采用锂离子电池,国际上采用该技术的储能项目总成本也约在每兆瓦1130万元~2500万元左右。
该人士称,20%的储能可以解决风电并网的大量问题。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有47000MW的风电装机,如果以20%的比例全部配备储能则需要安装9400MW的储能,即使按照每兆瓦1000万元的工程成本计算,需要一次性投入940亿元。显然,储能电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这是王传福的新版图,是一个有关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为主导的新能源规划。
商业模式之困
在一次投资者见面会上,有人质疑比亚迪三大梦想之一的储能技术所用的铁电池与液流、钠硫等电池的优势不够突出,王传福马上斩钉截铁地反驳:“液流电池只能作为备用电池,不能作为储能电池。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而且我不认为钠硫电池比铁电池有什么先进,恰恰认为它在技术上比较落后,只不过是先走了一步而已。”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比亚迪的光伏技术具有很大的突破性,这是智能电网产业链难以攻克的核心技术环节,一旦成本降低,智能电网的电价成本亦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