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创新战略联盟的畅想
理应说,处于内陆地区的河南,风电资源并不充沛,可供开发的风电场仅有8处(权威部门数据),规划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这一规模与风电大省区相较,有着较大的距离,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河南大力发展风电的决心。
从客观上说,这与风电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中,是新能源领域技术发展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的发电方式之一。同时,政府一直鼓励推动风力发电上马。数据显示,双重因素之下,各路资本纷纷涉足风电。数据显示,2003年年末,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只有56.7万千瓦。截至2008年,累计装机容量1324万千瓦。短短5年间,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增加了22.3倍,成为新能源领域内吸引投资最大的产业。中国风力发电规模到了2010年,已跃升到全球这一位。
这其中,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南,在风能资源并不突出的条件下,也不愿落下一个“缺席者”角色。
为强化风电产业追赶者的角色,2009年5月,由许继集团牵头,以郑州机械研究所、南阳防爆、河南瑞发水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轴研科技、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名都风电10家企业为主体,组成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和利益共同体,成立了河南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成立这一创新战略联盟前因是,“我们调查发现,我省在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之间,长期以来单边合作较多,战略层面合作较少,虽然也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但缺乏集群效应。”彼时,河南省科技厅人士表示。
那么,成立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的是通过提升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在风电这个新兴产业上形成合力,抢占行业制高点。当时,人们乐观地估计,加盟企业将在3年内形成300亿~500亿元的产业规模,并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
然而,三年过去了。9月4日,记者再次采访当时的一家加盟单位,其工作人员竟表示:“我就没有听说有这一事,我帮不了你。”拒绝就风电话题接受记者采访。
“事实上,成立了就成立了,就没有实质地运作,随着风电形势不好,大家还是各找各地生存办法。”采访中,一位加盟单位负责人对联盟一事也是依靠回忆才想起这一事情,显然,当初,他们对联盟成立就不抱希望。
在谈起政府如何拯救河南风电产业时,“(政府)没有什么帮助。”名都风电的都百六表示,“还要看市场的脸色。”
4 选择好“坐标”
显然,在行业打击之下,当初成立风电创新战略联盟的各大企业心劲已经不足,风电创新战略联盟也未能发挥其提升河南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河南风电实力的目标,有心无力的局面,让河南涉足风电的企业倍感尴尬。
“不仅一个技术联盟的成立,就是产业发展机会上,政府都应该看清自己的产业优势在哪里,找到自身合适的位置,避免一窝蜂。”9月3日,河南省科学院一位不具名专家表示。
这位专家的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从风电产业来看,河南并不具备产业优势,这无论从风力资源储备,还是制造技术装备上,都无法占到优势地位。较有代表性的是在风电轴承制造领域,河南占据着全国30%~40%的市场份额,但是,真正风电高端技术装备,还是依靠进口。
“政府还应该加强产业发展的预见性,适时加以引导。”上述专家表示。2009年,在全国风电发展的“大跃进”时期,河南成立了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一技术平台的成立本身是好事情,并没有错。但是,在当时过热的产业背景之下成立,其实,就是战略判断上出了“问题”,因为大家发展的热情很高,技术研发投入也不少,但是,看看全国的风电产业形势,就知道进一步集中资源投入到风电产业中去,其中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
“区域产业布局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风电产业本身就不是河南的优势产业,虽然是国家鼓励,政策提倡,也离不开区域地方政府的适时引导,提醒投资者。从技术角度看,风电是一种间歇性电源,且国内陆地风能资源又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用电负荷中心在东部,这就对电网储存、传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形之下,西北部电网结构相对薄弱,技术改造短期内难以与新能源发电需求相匹配,从而引致西部地区风能发电机组大量闲置的现象。
当然,这与资本的本性有关。看到新的产业机会,各路产业资本就一窝蜂地抢食,这正是资本本身过度追逐利润的劣根性体现,不过,也不能否认与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引导弊端有关,“让逐利者钻到了政策的空当”。
但是,风电产业处于低谷之中的警醒,仍然值得地方政府与各路资本深思。在产业发展上,走依靠自身资源优势,选择好自身的“坐标”,规划好自己的发展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要远比靠产业机会走投机之路,产业发展更健康更持久。上述专家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