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关于我国风电设备招标体制的思考

添加时间:2012-05-29 08:47:02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3. 建立以预期度电成本(设备价格)为基础的新型招标体制
     目前,我国已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占到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3.2%,风电已成为当前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为已实现产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方式,成为以火电、水电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的重要补充。我国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为0.42~0.72元/kW•h,风电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电力结构中比重的逐步增加,恰恰是建立在风电的度电成本已接近火电成本的基础之上,即从经济性角度具备了产业化开发价值。
      由此类推,风电设备招标体制也应该以预期的度电设备报价作为评标依据。首先,根据招标风场实测的风频曲线,各个厂商估算其投标设备的年发电量、并对业主做出预期发电量承诺,由此计算其投标设备的预期度电报价,并以此作为评标依据,价低者优先中标;其次,电力公司采购中标风机时,将预期发电量(允许合理的误差范围)承诺及违约赔偿细则写进合同条款,并在支付货款时,滞留一定比例的发电量保证金,其时效可设定为设备正式通过验收后一年、或与主机质保期相同,一旦发生实际发电量与预期差值超过约定误差范围,电力公司可按照合同规定从保证金中扣除款项作为补偿;此外,由于风机自身发电性能相对稳定,各年发电量差异多是风况变化所致,因此不必对通常为20年的设备全寿命周期进行逐年发电量考核。
      这种新型风电设备招标体制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直接、准确衡量风电场投资收益
      电力公司进行风电场开发可行性分析时,通常重点关注单位千瓦建设成本,在进行发电收益估算时也仅以一家风机厂商的理论功率曲线大致估算年发电量作为参考,往往造成风电场建成后,风机实际年发电量与先前可研报告中的预期电量相距甚远,投资收益大打折扣甚或亏损,却又无计可施。
      采用设备预期度电报价作为评标依据,可使风电开发商在工程建设之初即可直接、准确评估投资收益和度电成本,并且开发商与风机制造商已合同约定,一旦出现风机实际发电量偏离预期,其收益差额将由后者补偿,并处约定比例的罚金,防止风机制造商人为高估预期发电量,由此确保了风电场的发电收益和投资效益,避免以抢占风场资源为目的的“跑马圈地”和盲目开发。
3.2 引导设备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
      由于各风机厂商技术路线、研发水平、制造能力各不相同,在同一风场、同样功率等级、不同厂家的风机,其可利用率、发电量、可靠性等却相去甚远,以最低千瓦设备报价作为中标依据难免造成风机制造商以牺牲风机品质和性能为代价竞相压缩成本、压低报价。违背经济规律的非正常竞争行为,其结果势必造成风机质量下降、自主研发投入不足、风机质量事故频发、风电场低效率运行,如此恶性循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预期度电设备价格作为评标依据,必将引导风机制造商更加关注提高风机质量和发电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加快自主创新,将风机制造行业从拼价格引向拼技术、拼质量,通过提高风机的发电能力和可靠性等整机关键性能,从而在设备竞标中占得先机;同时,风机质量的持续提升,电力公司亦可实现大幅增加发电量、降低运行维护成本,获取更大经济效益,从而在设备招标中自愿增加采购支出、选取品质优良的风电机组,促进风机价格的合理回归。在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的氛围中,风电行业必将走上品质持续增强、利润率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3.3 更加科学高效开发风电资源
      经过近5年风电开发的爆发式增长,我国陆上优质风资源区已圈占完毕,未来各大电力集团已逐渐将目光投向低风速陆上风场和海上风场。在优质风资源区愈发稀少的情况下,科学、高效、合理的开发有限的风电资源变得尤为紧迫,避免过去因风机性能低下而导致的风电场低水平、低效率开发利用。
以度电设备报价为评标依据,作为工程招标业主的电力公司可以综合考虑投资成本、发电收益、运维成本,同时在新型招标体制的引导下,风机发电能力、运行效率、可靠性等项指标均会大幅提高,两者相互促进,可使有限面积的风电场发挥最大的电力输出和资源利用效率,我国风电资源的开发将更加科学高效。
4. 小结
      建立以预期度电设备价格为评标准则的新型风电设备招标机制,完善设备招标过程中风机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一创新机制,即可破解当前风电装备低质低价恶性竞争、风电场低效率开发运行的困局,引导风机厂商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风电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