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末,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突破90%,工业化率超过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2%、48%。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适应市民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心城区对全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园区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镇村经济活力增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快,城乡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形成。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优良天数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成国家级森林城市,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和周边区域深入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入。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分别达到41500元和183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
——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保持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二章 聚焦工业突破
坚持工业强市核心战略不动摇,抢抓“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机遇,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实现壮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保持较高发展速度与提高质量效益并重,培育新兴产与改造传统产业并行;加快做优产业、做强企业、做实项目、做大平台,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和带动力,为蚌埠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发挥更大支持引领作用。
第一节 聚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坚持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以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链条化为方向,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一行动计划”,促进以电子信息为首位,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建成硅基新材料、生物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把握省扶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大机遇,健全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奋力建设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入推进国家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壮大特色电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怀远县、高新区市级专用电子器件产业基地,争取升格省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抢抓国家支持发展集成电路、智能仪器仪表等产业的重要机遇,深化与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加快延伸链条、扩大规模,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壮大。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整机整器整车和成套装备等产业链高端产品,着力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重要机遇,支持开发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积极突破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减速器等主要功能部件研发与生产,加快建设高新区、蚌山区市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瞄准电力、环保等领域市场需求,加快发展新型电力装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设备等专用装备。稳步增强油缸、模具、滤清器等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强化重大项目战略合作,争取实现整车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的重大突破。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能源,进一步提升生物产业综合竞争力。引导支持PBS全生物降解新材料开发应用,积极建设生物基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盐酸安妥沙星、生物素等各类新药、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加快推动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统筹推进重点企业异地搬迁升级,培育提升柠檬酸、乳酸、燃料乙醇等生物制造产品,全面建设淮上区、固镇县市级生物制造产业基地,争取尽早升格省级产业基地。
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铜铟镓硒太阳能光伏及辅材、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加快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积极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及工程化,推动高强度碳纤维、石墨烯等高端材料产业化,高度关注和推动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