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能源的主要路径应包括:
工业领域以产业革命为契机推动用能率先达峰,利用新产业革命所释放的技术红利,通过结构调整、需求减量、能效提升和脱碳化这四大途径,最大可能利用成本有效的高能效技术和可再生能源。
建筑领域以超低能耗建筑为核心破解建筑用能高增长锁定效应,通过实施引导建筑面积规模合理增长及推行建筑工业化、普及一体化和被动式设计、提高建筑用能系统和设备效率、发展智能系统、建筑终端用能清洁化。

在交通运输领域以模式和技术创新推动交通运输去油化、电气化。报告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交通运输部门能源需求仍有很大增长空间,若延续当前“汽车化” “公路化”以及“燃油化”发展方式,交通拥堵会加剧,大气质量、居民出行与生活质量将恶化,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80%,能源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交通运输部门可通过合理引导交通服务需求、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清洁燃料替代以及显著提升交通设备能效水平等,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排放。
在电力领域以可再生电力加快发展为突破口实现能源供应转型升级,电力部门可通过变革理念、技术革命、制度创新,在发电侧、用户侧和电网侧实现系统变革。
研究团队测算结果显示,重塑能源蕴含大量既有益实体经济、又增进民生福祉的增长机会,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巨大。2010-2050年,按照净现值计算,重塑情景下仅节约的能源总成本达56万亿元(2010年价),需要新增的总投资为35万亿元(2010年价),实现的净收益为21万亿元 (2010年价)。如果考虑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能源安全改善红利,以及污染物大幅减排带来的健康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其产生的综合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更加巨大。
上述报告还建议,加强绿色低碳资源开发合作,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跨国天然气管道加快建设、跨境水利资源合作开发,促进区域电网互联互通,增加绿色低碳能源供应和进口。推动中国能源企业海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开放,为提升低碳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推动全球能效、可再生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加强共同研发和最佳实践案例推广,在保护各自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促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消除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先进高效节能技术产品供给和需求规模,推动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高效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在全世界加快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