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有序放宽银川市区入户限制,全面放开其他城市落户限制,鼓励和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向城镇集聚;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工程,依法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职工或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范畴。对符合条件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采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形式改善住房条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将政府分担的市民化成本纳入财政预算,监督企业为农民工缴纳“五险一金”、培训费用和有关补贴。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财政资金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投入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情况相适应,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稳定并保护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有效实现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价值,使城镇人口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农业规模化经营互相促进。加快推进固原市、平罗县、宁东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
二、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
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在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连接和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城市之间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等有效衔接,促进可持续协调发展。全面推行城市设计,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公共管理,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打造城市风貌特色,培育城市“精气神”。高效利用地下空间,指导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及时更新和动态维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信息,推进地下空间资源信息的共建共享。有序推进旧城改造,统筹实施棚户区、城市危房、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改造和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综合交通、城市慢道、园林绿化、老旧管网改造等,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解决好“马路拉链”、交通拥堵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县城倾斜。分类发展小城镇,优化重点中心镇布局,引导小城镇走特色化、集约化发展道路,集中建设42个重点小城镇。加强中心城市周边小城镇的统筹配套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就地城镇化。
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实施美丽乡村“规划引领、农房改造、收入倍增、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八大工程。统筹生态移民迁入地村庄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鼓励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客车。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推进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区所有乡(镇)、村庄达到美丽宜居乡村标准。
专栏15 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 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棚户区改造15.5万套,配套建设相关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停车库(场)、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2. 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00万平方米。
3. 石嘴山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搬迁改造10个城区老工业区,腾退土地2860公顷;实施石炭井居民下迁工程。
4. 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全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70公里,改造现有老旧管网,推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5.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推进城市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系统及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示范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汇聚雨水、蓄洪排涝、净化生态等功能。
6.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100个乡镇和1000个中心村、2000个一般村建设改造,全区所有乡(镇)、村庄达到美丽宜居乡村标准;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万户,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实施农村垃圾治理、改厕及生活污水处理、绿化美化亮化、基础设施配套等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行政村垃圾处理率达到90%;完成60个小城镇、1000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30万户厕所改造。
7.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完成25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力争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域应改尽改。
8. 美丽宁夏城市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雾、霾等城市环境气象和城市周边区域湖泊湿地气象要素梯度监测网及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平台;开展湖泊湿地修复和重建的气候效应评估;建设城市内涝、空气质量、交通等气象灾害监控和风险预警平台;建设海绵城市气象服务平台。
第三节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巩固强化全区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立社会科学智库。完善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以为人正直、对人友善、待人宽容、自立自强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集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深入开展以扶贫济困、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弘扬“美丽宁夏˙志愿尚善”的新风正气。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优先支持中南部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补齐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高山台站设施设备条件,增补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发射站点,建成农村智能应急广播网,全区地面电视实现数字传输全覆盖。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拓展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全年免费开放内容,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流动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创作生产更多体现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实施“书香宁夏”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全力推进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宁夏(固原)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争取申报成功。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建立文化消费补贴机制,向低收入群众发放文化消费卡,为城乡居民提供“普惠式”文化消费。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市场化、多元化。
三、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增强市场主体实力。继续深化转制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中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舞台。
培育多层次文化市场。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特色农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文化投融资体制,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发展游戏动漫、数字服务、创意设计等新业态,打造银川世界电子竞技之都,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在城乡主要公共场所免费安装健身设施,建设一批便民利民中小型体育场馆和健身活动中心。在城乡社区建设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青少年室外活动场所。以沙漠运动、水上运动、山地运动为重点,建设创新型体育产业区。
专栏16 文化重点工程
1.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建设隆德等9个县(区)图书馆、文化馆,50个标准化乡镇文化站,600个左右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银川市中心图书馆、固原市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宁夏美术馆,实施宁夏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宁夏文化馆改扩建工程、固原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建设宁夏文艺之家。改造自治区体育场,建设10个体育健身公园、60个社区(乡镇)多功能运动场、100公里全民健身步道,新建改扩建一批市县级体育场馆,建成宁夏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运动训练管理中心。
2.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站点44个,实施罗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改扩建、六盘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改造工程。
3. 媒体融合发展工程:建设全区统一的媒体“云平台”,建设宁夏日报客户端、宁夏网络广播电视台和宁夏IPTV集成播控平台,实施智慧家庭云项目、中小城市基础广电网络完善工程,推进党报电子阅报屏建设,建设集报纸、电视、互联网、移动多媒体为一体的宁夏全媒体报道平台。
4.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文物本体保护、博物馆迁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丝绸之路宁夏(固原)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文物本体保护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固原市战国秦长城、开城遗址等文物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及保护性基础设施项目。
5. 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依托华夏河图、中华回乡文化园,建设中阿文化产业园,打造银川东部文化旅游长廊;建设宁夏新闻文化传播产业园、宁夏印刷文化产业园、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石嘴山煤城印象、中卫阳光文化产业园、中宁枸杞文化产业园、海原回族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发展孵化基地。
第五章 以绿色发展为方向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宁夏,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使宁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红线,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把我区建成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一、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两屏两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把山水田林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遵循全区降雨线分布和不同区域水资源分布规律,大力推进精准造林,开展国土绿化造林,大幅提升全区绿量绿效绿质。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加快实施生态修复、防沙治沙、灌区绿网、城乡增绿、湿地保护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大六盘、防沙治沙、平原防护林和城镇绿化美化四大生态安全体系。六盘山区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分片推进六盘山土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综合治理,构建六盘山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屏障;贺兰山东麓以加快生态防护林和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构建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中部干旱带以封育为主,综合整治荒漠化沙化土地,构建中部防沙治沙带;北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水源涵养为主,加强湿地、灌区农田和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建设,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及交通主干道、主要灌溉渠系绿化,构建平原绿洲生态带。城镇乡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加强城市、乡村及工业园区等人口聚居地绿化美化,构建城镇乡村绿化美化体系。到2020年,新增营造林面积500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