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构建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城乡基础设施链接,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动、共建共享。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规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区域标准水平统一衔接可持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5、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围绕“四美五改”目标,以十二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创新与保存结合、新建与提升并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彰显特色,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标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紧密衔接。高标准打造一批休闲旅游、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生态农业等精品示范村和示范片区,鼓励北戴河村等有条件的村积极争创“中国最美乡村”,带动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五)全力塑造城市人文魅力
1、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充分发挥山海关、北戴河等人文底蕴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深入发掘、整合、传承求仙文化、长城文化、碣石文化、孤竹文化、昌黎干红葡萄酒文化、满族风情文化等我市历史文脉,提升我市文化底蕴,形成我市独有的城市文化气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切实抓好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夯实一带(长城保护带)、两馆(秦皇岛市博物馆、秦行宫遗址博物馆)、三群(秦皇岛港口工业遗产群、山海关八国联军军营旧址群、北戴河近代建筑群)等文化遗产有形载体的保护,完善非遗保护档案,抢抓非遗的保护传承,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保护传承城市的老地名。加快培育文化品牌,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着力打造一批代表秦皇岛形象的文艺作品,继续办好山海关国际长城节、七夕中华爱情节、秦皇岛市读书节等节庆文化,擦亮秦皇岛的文化名片。
2、提升城乡居民素质水平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先进思想文化引领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增强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培育“开放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鼓励和支持“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积极倡导“锐意进取、奋力担当”的干事精神,着力营造“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社会氛围。
广泛开展“爱心城市,善行天下”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市民素质。持续评选推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人物,出台《礼遇道德模范办法》,弘扬社会正能量。继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争取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发展农村乡贤文化,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志愿服务机构建设,创建志愿服务示范社区,深化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
八、坚持共享发展,全力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全力推进扶贫攻坚
1、实施精准脱贫
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原则,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市县统筹制定攻坚方案,结合实际,科学确定脱贫路径。强力推进产业扶贫,逐村逐户帮助发展产业项目,多村一品,数乡一业,形成特色主导产业,使之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村,实施易地搬迁安置,从根本上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政策托底作用,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实施社会保障兜底。统筹各领域扶贫资金,加大市县两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救助扶持因病返贫人口。青龙满族自治县脱贫出列,全市8.6万贫困人全部脱贫。
2、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以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电网改造、生态能源等为重点,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集中连片的村庄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县、镇、村其他公共服务全面均衡。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对贫困人口倾斜。加强教育救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3、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和技能支持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带动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二)着力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1、千方百计促进充分就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和劳动密集型生态环保项目。积极支持落实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带动就业能力。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落实调整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用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统筹特殊群体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扶持,促进残疾人就业,着力解决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化解中失业人员再就业,不断完善帮扶困难群体就业长效机制,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2、强化就业创业服务
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中小企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机构的作用,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就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服务。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推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就业信息共享开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重点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增强其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失业登记办法。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确保2019年居民收入实现翻番目标。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企业工资指导线管理,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政策,规范津贴补贴管理,调控地区间收入差距,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拓宽居民投资途径,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1、深入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完成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以公办乡镇中心园和农村日托园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加强对幼儿园分类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与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加强幼儿园收费监督管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2、促进义务教育平等均衡发展
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探索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城乡学校共建共进,实行城市、县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制度。加快新建居民小区及旧城改造配套学校建设,深化农村学区建设,推动小学高年级向乡镇集中,初中向重点镇集中,高中和职业教育向县城教育园区集中。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3、加快高中和职业教育发展
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保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完成全市高中布局调整,加快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继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整合资源,建设一所市属高职院校。创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服务“三农”发展。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逐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建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