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方位扩大开放
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转型,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区域协同开放的理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轮驱动,引导企业优进优出,培育定州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积极推动外贸结构调整,着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在保持铸造、丝网、体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稳定增长基础上,促进汽车及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出口产业集群。扩大出口贸易区域范围,深耕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以及港台市场,积极拓展俄罗斯、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特别是新技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产品进口。加大旅游、物流、文化、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实施出口品牌培育计划,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企业及成套设备出口企业;鼓励企业借助第三方和自建平台,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帮助外贸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鼓励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十三五”期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50家,培育扶持龙头出口企业2~3家,“十三五”期末外贸出口突破4.33亿美元,年均增长5%。
(二)开创利用吸引外资新局面
实施精准招商。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结构调整谋划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及其配套项目,锁定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的精确度和命中率。加强与香港与台湾在电子信息、物流、金融保险、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日本和韩国在汽车、化工、机械、食品工业领域的合作,加强与美国和欧洲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提升合作深度和广度。精心组织招商活动,针对不同区域和重点领域,精心准备,“十三五”时期组织4-6次各类定向定位、小团组、点对点的招商活动。
拓宽吸引外资领域。根据国家对外开放统一部署,加强制造业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进一步开放金融领域积极吸引有实力的境外金融企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开放现代物流业,鼓励外商投资物流设施、物流网络、信息配套服务等,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定州;促进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对外开放;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共建中外科技合作平台;鼓励我市优势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探索发行境外债券等融资途径。围绕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定位和招商对象的投资意向,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熟度高的招商引资项目,加强项目推介,实施动态管理,优化项目储备,“十三五”期间招商项目库项目储备不少于50项,力争实现吸引外资年均增长10%。
(三)探索“走出去”新途径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抓住国家将河北作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示范省契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化工、建筑建材、能源电力等工程建设,带动设备、原材料出口和对外劳务输出;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化工、铸造、水泥等企业通过产能合作拓展周边国家和非洲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开展以获取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引导企业加大对非洲、澳洲、拉美、中亚等矿产资源富集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与日本、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以及南美国家之间的农牧业合作,提高定州农牧业国际竞争力。
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建立扶持企业“走出去”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完善信息服务、融资支持、风险防范、项目对接等公共平台,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鼓励对外承包工程,加强对外外劳务合作规范管理。
(四)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建立、完善国内外合作机制,重点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科技信息、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加强与京津地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陕西、宁夏、新疆等“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的合作,利用沿边省区对外开放平台,推动我市优势产能和产业向国外转移。加强与央企、重点民营骨干企业的合作,吸引国内外优质要素向我市聚集,形成省内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八章 坚持共享发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树立共享理念,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原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民生工程,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一)完善就业政策
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就业带动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扩大就业容量。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体系,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
(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职能,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就业服务精细化水平。加强职业培训制度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带动能力。大力实施就业援助,帮助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施就业。开展退役军人免费职业培训行动,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培训、沟通需求、提供岗位等方式,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注重防范和缓解失业风险。
(三)营造创业优良环境
大力宣传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加强政策研究解读,细化完善配套政策。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和领域搭建若干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和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制定和落实相应奖励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不断增强环境吸引力,营造“众创”生态环境。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政府保障基本,市场满足需求,健全养老体系,规范养老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新增床位目标,增加社会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切实办好公办养老机构,开展“公建民营”试点,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依托定州市多重优势,规划建设集养老、保健、医疗、康复、休闲、娱乐、居住、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养老医疗康复服务机构——华北养老医疗康复中心。
以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为统领,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实现设计保障人群全覆盖。严格执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提高城镇职工政策知晓度和维权意识,促进依法参保缴费。提倡和引导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继续巩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落实各项医疗保险惠民政策。
健全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法律援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落实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制度,注重分类救助和动态管理。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推进优扶安置、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全面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最大限度满足弱势群体法律需求。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加强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法律援助联络点建设。逐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以做好重点对象的法律援助工作为抓手,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法律援助知晓率,更好地发挥法律援助在关注民生、服务弱势群体的积极作用。
(二)规范失地农民补偿机制
完善征地补偿制度,适当提高和调整现行征地补偿标准,为失地农民建立持久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补偿安置方式,支持农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加强征地补偿费分配和管理,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工作,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三)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
切实履行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性住房体系。大力发展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逐步扩大保障人群的覆盖范围。继续加强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加大定向安置房建设力度,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实施保障性住房阳光工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准入、退出和后期管理机制。
(四)完善低保机制
落实统一低保标准管理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完善低保申请、审核、审批制度。落实分类救助和动态管理,着力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加强对低收入群众的专项救助,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开展帮困助学项目,确保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的子女正常就学。
三、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市人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积极推进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单位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拓展“善行河北”主体道德实践、“中国梦˙赶考行”、“诚信定州”等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农户、文明校园、美德少年等各级各类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弘扬正能量,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加大文化经费投入,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基础条件,促进市广电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支撑,创新公共文化机构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开元寺、中山博物馆等古城恢复改造项目落地实施,充分利用定州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将文物保护开发与公共文化建设相结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空间。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于民。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市、乡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建设更加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文化内容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机制。注重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标准化建设,保障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运行。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四)完善公共文化法人治理结构
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免费开放等工作,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总体思路,以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为试点,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理事会及相关规章制度,落实法人自主权,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模式和路径,完善人才聘用、收入分配、奖励激励和资产管理等内部运行机制的企业化运作,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推进财政投入方式改革,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
(五)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广泛开展“彩色周末”“合唱艺术节”“广场舞大赛”“文艺活动下乡”等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努力提升以社区文化节、美食文化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组织开展社区文艺展演、农民文艺汇演、文艺人才选拔赛等活动,鼓励和支持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季季有汇演、月月有演出、天天有活动的文化景象。
(六)实施精品创作工程
落实省、市奖励政策,扶植奖励优秀文艺精品创作,激发广大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激励中青年艺术家,加大对基层文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力度。尊重艺术规律,面向市场搞创新,注重把握文艺精品创作的正确导向。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创作独具定州特色的文艺精品。
(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专项治理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加强对全市出版物、印刷企业、图书市场和医疗机构等重点领域监管,规范互联网经营秩序。深入做好法规宣传,举办“3.18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和发放“绿书签”等系列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知识。
(八)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加大优质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供给,继续加强社区、乡镇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所建设,落实标准化建设要求,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合理布局。统筹区域体育设施资源,有效促进体育设施面向全社会开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承办各类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人民群众体质。
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一)实施农村教育倾斜政策
对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给予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更优惠的政策。大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以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为重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完善农村教师激励和培训制度,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大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