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发展、逐渐深化对电的认识,电的演进史可谓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如今,电的应用遍及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发电形式也日益丰富,呈现出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传统发电形式和新兴的潮汐、太阳能、生物质能并存的局面。本文涉及的生物质发电在我国是一个正在起步的新能源产业,与常规的火力发电相比,生物质发电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能源,生物质能的利用历史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但是为何迄今在国内没有形成大规模先进利用?这种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为何一直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发展的“鸡肋”?本期《千人》杂志与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骆仲泱近距离对话,以期透过他的视角,聚焦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困境并提出解决之道。
相关阅读:湖北出台全国首个秸秆禁烧决定 10%发电燃料被各地生物质发电企业收购
生物质发电并非淘金圣地
根据最新的能源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催生了体量庞大的能源市场。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供应以煤炭为主,这种格局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形式之一,生物质能在我国的能源供应格局中定位于一种有益的补充,生物质燃烧发电是现阶段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的主流,也是最具效益、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发展路线。骆仲泱分析:“和风电、水电等发电形式相比,生物质发电的有这样几个特点:稳定性强、供电品质佳,和现代电力生产的兼容性良好,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局限于提供生活或生产所需的能源,还能够促进农林业废弃物的高效大规模利用,避免了这些废弃物弃置或者露天焚烧处理而导致巨大的污染和浪费,对缓解我国目前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比拟的。”同时他认为生物质发电为“三农”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本,农业始终是关乎国家命脉的一个重要领域。生物质发电需要大规模地利用农林业生产废弃物,将原本是无用的废弃物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燃料,能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生物质发电行业在技术、设备以及产业环境培育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经过产业初期鱼龙混杂局面的锤炼,适合我国生物质资源现状和农村实际条件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大浪淘沙,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一大批技术研发机构、设备生产厂家以及发电企业竞相涌现,现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在核心技术方面,生物质预处理以及燃烧等核心环节的技术已经逐渐满足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正在向提高参数、提升转化效率以及更好地适应农作物等方向发展。在装机容量上,目前我国实际投运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已经将近200个,总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在自有技术支撑下,单机容量5万千瓦的机组已经投运,机组规模和运行水平已经和国际先进水平持平。“从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生物质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已摆脱了一味求大求高的思维,转而追求与项目周边燃料资源情况相适应的规模,并根据燃料情况提出更合理参数配置。总体而言,生物质发电产业目前已经进入了健康理性的平稳上升发展状态。”骆仲泱认为。
市场大危机更大。骆仲泱并不建议企业轻易涉足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发电,特别是秸秆发电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淘金的产业,需要踏踏实实的作风、长期的行业经验积累与高超的管理企业能力。在产业发展的早期,由于存在生物质发电项目蜂拥而上导致的无序竞争,一度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局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的规范,情况逐步好转,但是目前我国投产的约20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中,也还是有相当份额处于亏损状态,不少电厂因燃料不足或成本过高而举步维艰,在一些地方,生物质发电产业也因多方质疑而几近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