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第三代污水处理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添加时间:2015-11-11 15:53:55 来源:中国科技网

“我们这项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如果不是有创新的成果转化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项成果很可能会‘沉睡’在实验室。”

一家是手握核心技术的国字号科研院所,一家是致力于污水处理技术服务的高科技公司。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这项获得30多项发明专利的成果,顺利“嫁”入北京大齐科技有限公司,并率先在山东胶州市完成技术的示范工程。

“我们这项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如果不是有创新的成果转化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项成果很可能会‘沉睡’在实验室。” 中国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魏源送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虽然400万的转让费超出原来的预算,但是我们获得了专利的独家使用权。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污水处理技术市场潜力巨大,加上中科院的品牌效应,肯定会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北京大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承革认为这笔钱花得值!

两家单位是这样“相亲”的

让两家单位“联姻”的第三代污水处理技术,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多年的研究结晶。“我们从1992年就着手研发污水处理技术。相继研发了第一代、第二代污水处理技术。前者虽然耗能低,但是占地大、水质不稳定;后者虽然水质稳定,但是用到的膜材料价格高、寿命低,严重阻碍了技术的推广应用。”魏源送说。

2006年,第三代污水处理技术立项。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 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在污水处理工程结构、新型无机—有机膜材料制备两大领域的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和大齐科技接触之前,我们在工程结构方面的中试环节已经完成,但是在膜的光接枝聚合技术上,小试还没做。”魏源送告诉记者。

彼时,主营业务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孙承革,一直在为企业寻求新的投资领域。“当时医疗领域有一款高科技膜材料,是军用转民用产品。我想这个膜是不是也能用在污水处理上?朋友推荐我去找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做做实验。”在孙承革的印象中,两家单位就是这样开始“相亲”的,时间是2013年。

400万“聘礼”获得专利独家使用权

虽然,实验结果证明孙承革看中的膜材料并不适合污水处理,但是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孙承革看到了第三代污水处理技术巨大的市场潜力,提出和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转化这项成果。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评估后,开出了10年400万的专利转让费。

“说实话,这个数额和我们的心里预期差距太大了,公司的副总甚至跟我说谈不下去、不谈了。”签约前的三四个月,孙承革反复思考这笔钱到底值不值?“我想这笔费用分十年付清,企业还可以承受。跟我们签约的都是踏踏实实搞研究的科技人员,如果小试失败了,就当这笔钱支持国家科研发展了,也给企业证明这条技术道路走不通。万一成功了,我们就获得了专利的独家使用权,膜技术又不易被模仿,市场潜力太大了。这笔投资还是划得来的。”

2014年2年,研究中心和大齐科技签订了合作技术开发协议——10年间,第三代污水处理技术专利归两家共同所有,市场转化由大齐科技负责。

经过共同努力,双方在研究中心原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三代污水处理技术——新型低能耗一体化MBR污水处理成套装备及远程控制系统。“将第二代常规MBR脱氮除磷的厌氧、缺氧、好氧三池合一,而且也把处理一吨污水的耗电量降到0.3度,这个能耗水平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魏源送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