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达10余米、常年恶臭的垃圾山,早已是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区居民的“心头之恨”。每天,这处简易垃圾填埋场新增近200吨生活垃圾,产生出难以估量的渗滤液,在无处理的状态下部分渗入距此不足3公里的石马河。
从凤岗镇沿河下行,石马河流域的东莞数镇,不少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现实困境。位于横沥镇的垃圾焚烧厂,是该区域唯一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终端。然而从去年开始,随着这座垃圾焚烧厂停产技改,周边镇域的生活垃圾一时“走投无路”。
回溯到石马河上游深圳市,该市每日生产的1.4万余吨生活垃圾,垃圾焚烧处理率仅为55%。深圳市现有垃圾填埋场已不堪重负,垃圾焚烧厂常年超负荷运行,“垃圾围城”的局面,同样不是危言耸听。
石马河主干河道所流经的深莞区域,是珠三角工业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急剧膨胀的人口规模与滞后的城镇规划之间严重失衡,致使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成为新兴工业化城镇的普遍难题,亦是石马河精细化治污的现实隐忧——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牵制了河流水质的持续改善;而垃圾焚烧项目“落地难”的瓶颈,又让“垃圾围城”的困局愈发凸显。
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
将密封水桶的底部割开一个小口,在桶内放上诱饵,飞进来的苍蝇就再也逃不出去。凤岗镇某汽修站的维修工李亮,日复一日使用自制的捕蝇器,应对着从百余米外垃圾填埋场蔓延而来的大群蚊蝇,情况严重的时候,每天捕到的苍蝇有1斤多。
让李亮和附近居民“臭得睡不着觉”的垃圾填埋场,位于凤岗镇中心一片山坳地。20余年前投入使用时,垃圾场周边还是一片荒郊。随着凤岗镇的产业变迁和城镇扩张,工厂、学校、住宅区在垃圾场附近陆续涌现——荒郊变成了中心区。“垃圾围城”的困境,成为迁入居民的常年忧虑。
城镇布局在时代更迭中发生变化,不变的是垃圾填埋场对“石马河污染源”身份的常年“固守”——除了一个简易的垃圾渗沥液收集池外,凤岗镇中心区垃圾场没有其他污水处理设施。与之相距不足3公里的石马河,每天需要承受难以估量的垃圾渗滤液。
在凤岗镇的石马河整治工作中,中心区垃圾场一直被列入重点污染源名单。该镇原打算于去年7月关停垃圾场,将生活垃圾外运焚烧,但由于附近唯一的一家垃圾焚烧厂技改增容,暂停接受新增生活垃圾,计划被迫推迟。
想关停垃圾场却无能为力,只能眼见“垃圾山”越堆越高,凤岗镇“垃圾围城”的困局,恰是石马河流域垃圾处理危机的缩影。南方日报记者近期沿着石马河全线行进发现,流域内工业城镇普遍面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的瓶颈,大量生活垃圾只能简易填埋处理。
在东莞东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格局是,石马河流域的7个镇,全部依赖于东莞横沥环保热电厂进行垃圾焚烧处理,而后者的垃圾处理量远不足以覆盖全区域。从去年4月开始,随着横沥环保热电厂停产技改,东莞东部原本紧张的垃圾处理能力越发吃紧。
在石马河上游的深圳同样如此,该市每天的生活垃圾处理量超过1.4万吨,而现有的7座垃圾焚烧厂处理能力不足,全市将近一半的生活垃圾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均超负荷运行。
省环保厅公布的省内重点河流水质状况显示,近几个季度,石马河部分监测断面的水质重返劣V类。凤岗等镇的石马河整治方案也显示,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在近期亦成为当地石马河整治工作的一大难点。东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东莞石马河流域垃圾存量达到439万立方米,其产生的高浓度渗滤液直接影响到石马河水质好转。
垃圾焚烧项目难落地
城市的“母亲河”与生活垃圾“狭路相逢”,深莞惠等市均积极谋策应对“垃圾围城”困境。然而相关措施却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尽管“垃圾焚烧是最佳处理方式”已渐成主流意见,但垃圾焚烧项目却依旧“进退两难”。
在石马河所流经的东莞山区片,计划承载该片区生活垃圾处理量的清溪(樟木头)垃圾焚烧项目规划多年,但一直未能敲定选址。
“政府出台征收生态补偿费等措施,同时加大宣传,多次组织村民参观其他垃圾焚烧厂,但选址问题仍无法解决。环评不通过,建不起来新的垃圾焚烧厂,很多生活垃圾就只能填埋处理。”东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