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出陇西,横跨五省入潇湘。
6月3日,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将新建1回±800千伏直流线路,起自酒泉市瓜州县,穿越河西走廊,经甘肃、陕西、湖北、重庆、湖南五省市,止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全长2383千米;新建酒泉、湖南湘潭±800千伏换流站,新增换流容量1600万千瓦。工程额定输电能力800万千瓦,总投资261.86亿元,预计2017年建成投运。
这项工程是我国第一条大规模输送清洁电力的特高压直流工程,对于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化能源结构,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促进新能源跨区域消纳利用,缓解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甘肃:“陆上三峡”电力送出去
张骞出使西域,掀开了大汉开疆拓土的序幕。从此,千里河西走廊上,往来的商旅驼队络绎不绝,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源于新能源的兴盛,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活力。广袤的土地,充足的光照,是发展新能源的理想场所,蓬勃而起的新能源产业给这里带来了无限商机。
从2009年全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工,到2014年底省内新能源装机在全国省级电网排名第一,甘肃新能源的脚步以追风逐日的速度一日千里。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东部沿海地区。甘肃风力资源理论储量为2.37亿千瓦,可开发容量在4000万千瓦以上,酒泉地区的瓜州县享有“世界风库”的美誉。2007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建设河西走廊风电基地、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
2009年8月8日,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越来越多的人将“陆上三峡”与这块热土联系起来。
甘肃的太阳能资源同样丰富。甘肃各地日照时间在1700-3320小时之间,河西走廊年均日照时间3287小时。
相比风电快速发展,光伏装机更是狂飙突进,2009年12月30日,由国家能源局实施特许权招标的国投敦煌光伏电站投产发电,装机容量为1万千瓦,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光伏电站。
受益于国家多项新能源的扶持政策,也得益于甘肃河西地区广袤的碎石戈壁和充足的风光资源,一大批光伏发电项目如雨后春笋,在河西走廊落地生根。
截至2014年年底,甘肃风电装机1007万千瓦,在全国排名第二,光伏装机517万千瓦,全国排名第一。然而,与发电装机相比,甘肃省内最大用电负荷仅1200万千瓦左右。即使全省全部使用风电、光伏发电,仍然有很大富余,更不用说还有传统的煤电、水电。
甘肃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面临着供电能力过剩与用电能力不足的矛盾,在新能源集中的河西地区,这一矛盾尤为突出。
截至2014年年底,河西五市新能源装机1426万千瓦,火电和小水电装机598.8万千瓦,当地的负荷约有4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大,本地无力消纳,在目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只能通过电网大规模外送。
目前,甘肃省内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利用小时数低于全国同行,经营形势严峻。新能源的迅猛发展,在风光无限的表象之下,是甘肃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受到威胁的隐忧,是有限的电力市场无法消纳新能源的滞涨。
建设电力大通道,把甘肃的清洁能源送出去,是甘肃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愿望。
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途径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五省区,这条输电容量800万千瓦的直流输电线路,将彻底改善甘肃新能源的“窝电”局面。这条输送新能源的直流线路年最大输电能力450亿千瓦时,将逐步替代中东部地区的火电,优化能源结构,为三北地区的新能源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这项工程的开工建设,是对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有力支持,对于缓解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