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洲母亲河莱茵河到达德国中西部的曼海姆时,便与内卡河在此形成了一个三角,分开了两个大州:巴登符腾堡和莱茵兰-法尔茨。
这片区域孕育出了一批源于19世纪的德国制造业的巨头,包括位于莱茵兰-法尔茨州的路德维希港,以及斯图加特的奔驰公司,宝马公司最早也发源于此。沿着曼海姆大学门口的大路直行,开车20分钟左右,就能看到路德维希港,旁边便是全球著名的化工企业巴斯夫。
在此,流经化工厂的河清澈得让人感觉有些不真实,蓝得就像新换水的游泳池。
不过这里的河流也经历了这片区域发展带来的污染,当地人指出,在当地生产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污染曾经使得下河游泳都是可以上报纸的大新闻。但是,经过治理之后,每一滴流进工厂的水,流出时都要净化到初始状态。
创新的代价
翻开德国地图,你会发现在德国的南部尤其是西南部,在19世纪涌现了一批引领国际的制造业企业。
几乎同一时间,化工巨头巴斯夫、汽车巨头奔驰和宝马都开始了创业历程。
当笔者走进位于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厂时,看到这里到处都是从全世界赶来参观和提取订购汽车的人们。
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集团总部和巴斯夫欧洲公司,看起来则像一座“小城市”,占地面积达7平方公里。这座“小城市”共有1750座建筑,100公里的公路,200公里的铁轨,2500公里的管道,建有5座发电站,此外,巴斯夫还有自己的医院、旅行社、火车站。
身处工厂里,最深的印象便是那些穿行交织着的管道线路,不同的线路里流淌着石油、天然气、工业气体,以及各类化工产品的成品和半成品。所有这些产品制成后直接通过厂内的火车轨道,运送到附近的港口及机场。
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一名教授弗里德里希·海涅曼(Friedrich Heinemann)说,德国南部的制造业发展普遍要比北部先进,主要因为早期这个地方缺少自然资源。不仅不适宜普通的农作物生长,而且也缺少煤炭铁矿这些传统的能源。但这里到邻近国家的交通较为便利,信息交流较多,所以迫使当地人就更多地有企业家精神,创业创新,孕育了一大批新型企业。
但是创新的后果之一便是严重的污染。虽然现在的莱茵河和奈卡河看起来清澈舒畅,但是30多年前,如果谁敢下河游泳,那可是要上报纸的新闻。
在巴斯夫的工厂里,还能时不时闻到一些处理过的化工尾气味道,当然已经是确认无危害的。
根据记者在其总部获得的资料,巴斯夫设定了全球2020年目标,公司希望在2002年基础上将每吨销售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能源效率提高35%(不含石油与天然气业务)。巴斯夫气候保护官兼巴斯夫环境、健康与安全能力中心负责人冯德森博士表示:“我们的化工装置的效率已经高于欧洲平均水平。”
治污历程
那么,究竟是如何使成功地改造了德国的工业重镇生态使之得以重建的呢?得到的答案是:提高能源效率、提高标准准入以及征收环境税。
负责能源和环境政策的ZEW专家安德烈亚斯·勒诗介绍说,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系列法律监管,使得包括高耗能的巴斯夫做到了符合高标准的排放。
“在20~30年前,你还是可以看到在德国很多地方污染严重。”安德烈亚斯说,“当时环境商业协会会长曾是第一个敢于从莱茵河一边游泳到另一边的公众人物。”
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案,严格控制空气质量标准。其中的Ambient Air Pollution Standards(《环境空气污染标准》)最为出名,全面规范了以大气排放标准为核心的一系列企业环保要求。
由于从1970年开始,正好处于德国新一轮也是最后一轮传统工业投资的大发展阶段。这使得从1970年开始,所有新开办的企业都将更新其环保设备以达到新的环保标准。这些努力最终在15年后得到了成功,大部分的能源消耗企业都转型成为节能环保型企业。以至于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环保门槛已经几乎是全球最高,新的过滤科技设备也已经普及,大众都不再提这些环保转型的话题,而是被诸如“可再生能源”、“新的空气污染”这样的新名词吸引。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一方面,政府采用了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对高排放的企业征收电力使用税、环境税等;另一方面,对于能源消耗型的大企业,又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帮助及豁免措施,使得它们降低能源成本。比如对于巴斯夫,政府对其免除了欧盟排放交易系统的认证费用,巴斯夫推广可再生能源是免费的。由于耗电量大,那么电费就可以享受低于市场价的批发价格。巴斯夫是6欧分/KWH,普通企业比如戴姆勒奔驰是14欧分/KWH,而一般家庭用户则会达到28欧分/KWH。这其中的差价,就包括环境税和电力使用税,大公司几乎都豁免了。
“大部分电解铝或者水泥等高耗能的企业并没有倒闭,而是通过改进设备,达到环境标准,存活了下来。”他说。
在所有的措施中,提高能源效率,是转型期的关键,也是中国目前可以借鉴的地方。
“事实上,德国在1970年代之后的10年,能源效率的大大提升是治理污染的关键。过去十年,德国的能源效率提高了40%。”他建议,“我觉得如果中国想要改变严重污染的局面,必须改变能源系统。仅仅通过行政命令关闭成千上万的小型水泥厂并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