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消费新热点带来新商机 节能环保市场空间大

添加时间:2013-07-26 10:25:22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目前西方经济尚无明显转暖信号,国内居民消费也因为种种原因呈现出不温不火的局面。如何促进国内居民消费,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研究消费者观念与行为的变化,或许能让生产与经营企业从中发现商机。

  居民网购消费比例快速上升

  近年来,我国网购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据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还显示,2011年我国网购用户年人均网购金额达到3901元,与2010年相比增加642元,增长19.7%。用户网购频次也显著提升,用户半年平均网购次数达到14.5次,较2010年增加4.5次;且2011年网购用户中有12.1%的人使用手机网上购物,手机网购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347万。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8.1万亿元,增长27.9%,其中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市场份额达到16.0%;电商平台销售额为11315亿元,比2011年的7800亿元增长了45%,网购在中国整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且每年增长的幅度都在50%左右。

  在拥有1200多万网民的北京市,网购消费的比例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商委今年5月3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北京市线上批零企业网上零售额达214.4亿元,同比增长57.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10%,达到10.7%。北京市网上交易的比重已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居民网购热情高涨,使网购平台数量增加、商品与服务经营者数量增加和经营范围扩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如今网上购物的商品品种从图书、服装和鞋类向食品、化妆品、饮品、家用电子产品、家居用品、新鲜蔬菜水果、肉禽蛋、风味土特产品等延伸,几乎涵盖所有消费品种类。此外,还有各类充值卡、游戏卡等虚拟团购餐饮、预订电影票与演出、比赛门票、火车和飞机票及异地预订旅馆房间等网购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网购商品与服务促进了广大电商销售额与市场占有率的上升。

  其次,居民网购的快速增长,也为全国网上交易平台、电子支付体系、物流服务网络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带来了发展商机。例如,北京市作为网购相对发达的城市,其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也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12年,全国自营B2C市场份额排名前9位的企业中有5家的总部位于北京,交易规模占全国的近七成。此外,本市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网络交易支撑体系:在安全认证领域,北京拥有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等8家获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的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电子支付领域,有47家企业获得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目前北京已初步建立起跨行、跨区域的电子支付体系;在物流服务领域,具有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了以中国百强物流企业、国际知名大型快递公司和近360家本土快递公司组成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网上购物之所以在近两年发展十分迅速,不仅是因为网上商品与服务具有价格低的优势,网上购物的便利性也是吸引购物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以后,用手机上网购物,使选购、下单、支付变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操作,网上购物的便利性以及消费者搜寻商品相关信息时间成本的降低,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网购作为购物的首选方式。正因为网购具有的上述优势,未来几年,伴随80后和90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消费人群,网购的空间还将继续扩大,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发展空间。 
       个人渐成奢侈品消费主体

  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的中国十年官方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也不包括中国游客从国外购买自带入境的奢侈品),占据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

  媒体报道,2013年年初以来,受到政府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的影响,奢侈品销售额在短期内增速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春节期间,我国奢侈品销售额比2012年春节下降了5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奢侈品消费中的确存在“水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旦挤出“水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就会停滞下来。在中国特别是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现代化大都市,年轻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彰显个性的消费观念并没有改变。加之大城市中的80后和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境往往比较殷实,他们又生长在开放的、随处可见国际奢侈品广告的环境中,许多年轻人在未参加工作之前就曾经出国旅游和消费高档奢侈品,并形成了自己高水准的消费定位。据笔者的调查,北京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年轻消费者,都或多或少有购买奢侈品的经历,例如偶尔购买一两件高档化妆品或手袋;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80后、90后消费者,就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会经常购买奢侈品。如果每年能够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出国度假旅游机会的消费者,就会从国外购买一些自己喜爱的奢侈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