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来我国社会各界对智能电网的愿景和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产业界对智能电网的建设热情十分高涨。面对“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如何循序渐进地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将建设智能电网带来的效益落到实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南方电网东西跨度2000 km,500 kV 主网架采用交、直流混合运行,至 2011 年底已形成 500 kV“八交五直” 13 条西电东送大通道,共每回通道输送距离均在 1 000 km 以上,最大输电能力达到 24.15GW。南方电网水电比例高,但电源远离负荷中心,且存在西部小水电接入引发系统功率波动的问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所占比例较低,风能可开发储量严重偏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历史发展沿革决定着智能电网独特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方式。
本文结合智能电网愿景[1]与南方电网的特点,探讨南方电网开展智能电网的总体目标、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分析了建设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自身以及全社会产生的效益。
1、南方电网建设智能电网的总体目标
打造一个智能、高效、可靠的绿色电网,是南方电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智能旨在实现电网信息的标准化、一体化、全局化、实时化、共享化、感知化、智能化,开展电网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监测、诊断,完善电网精当决策、精准控制、精细管理,支撑电网的高效、可靠运行,支撑绿色电网的发展。高效旨在推进制度创新,以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建设管理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电网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电网资产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可靠旨在以制度与技术创新,保障电力设备的可靠运行,提高大电网的综合应急能力,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质量合格的电能。绿色旨在提高电网承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力,推广节能发电调度,降低输配电网损,激励合理用电、节约用电、高效用电,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2、建设原则
2.1智能电网建设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需求引导需求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智能电网建设要始终坚持需求引导,充分重视南方电网发展中遇到的瓶颈、生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当前电网运行中的内在需求;应当体察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用电客户的需求,满足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对南方电网提出的切身需求;应当着重支撑我国中长期能源战略发展的需求,实现节能减排,为建设“两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南方电网在能源资源分布、用电结构、电网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例如小水电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比例高、分布广,可开发风电、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少,清洁能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工商业大用户“数量少、电量大” 并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等。、这些特点深刻地影响着南方电网的运行方式,也成为影响智能电网建设发展路径选择的关键因素,应当依据南方电网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2.2智能电网建设应坚持统筹发展原则,整体规划南方电网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应当统筹优化公司内部资源,避免建设的重复性与盲目性,形成整体规划、统筹发展的格局。应由公司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充分发挥规划统领作用,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的统筹组织、策划和实施。更加注重整体性与系统性,既要做好现阶段各领域的之间协调,支撑近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也要促进化石能源领域与新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协调,统筹考虑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等因素,科学规划有关的能源结构和布局,支撑中长期我国现代电力工业体系的建立,务必使电源侧各能源品种各尽所能,使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使各省市、各部门各得其所、统筹发展。
2.3智能电网建设应坚持试点先行原则,有序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切忌操之过急,追求一步到位。在技术研发、实际应用、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都应始终坚持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实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的统一。首先要深入做好基础研究,确定决定智能电网发展水平的关键问题,明确南方电网建设智能电网的战略思路、阶段性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以及各项保障措施等方向性问题。在此基础上,面向关键技术、关键问题组织有关力量攻坚,合理引导、有序发展各种技术和产业。形成初步成果后,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经济、社会、技术、管理等因素,因时、因地制宜,首先选择具备基本条件的局部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综合评估其实际效能、适用条件和需要的外部支撑与保障,形成成熟的应用和推广方案,并以研发和试点为契机,形成一支业务精湛、力量充足的人才队伍,而后再面铺开、迅速推进。
2.4智能电网建设应坚持注重效益原则,重点突破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中,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要在分布新能源和规模新能源发电上网、以信息化支撑互动化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以建设可靠、高效的输配电网络为基础,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电力工业的运营效率;从电网安全稳定导则、电网运行的方式、规划的模式等方面,研究新技术元素注入所带来的机制方面的影响和改革需求,在以新机制确保新技术应用并形成重大效益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和大规模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