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放缓,煤电产能的相对过剩已经成为了电力行业内的“共识”。 日前,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在能源基金会、无所不能主办的“急刹车后,煤电如何去产能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对煤电“急刹车”调控效果已经显现,但长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煤电调控政策未来要打好“行政+监督+市场”的组合拳。
煤电“急刹车”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为了遏制煤电产能过剩,今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接连发布三个政策对煤电进行“急刹车”。根据中电联数据,今年上半年火电完成投资379亿元,同比下降6.4%。目前看来,短期效果已经显现。
令人“揪心”的是,今年上半年煤电投产达到2149万千瓦,同比多投产367万千瓦。2016年发电企业经营形势严峻, 1至5月,五大发电集团煤电利润同比下降46.2%。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在网站发文表示,近几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火电利用小时同比再下降194小时,预计全年全国火电利用小时将降至4000小时甚至更低。
为了化解由上述现象带来的火电行业运行风险,管理层面的跨部门协同调控机制正在形成, 市场化调控也正在逐步加速。例如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指出,2017年3月15日后新投运煤电不再安排发电计划;在《可再生能源调峰机组优先发电试行办法》中明确表示,系统调峰困难地区,严格限制现役纯凝机组供热改造。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用电量增速趋缓,电力供需总体宽松。煤电行业如何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表示:“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需求增长趋势,是科学制定‘十三五’电力规划的基础。”他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未来煤电装机增量做出了预测,预计2016年~2019年连续4年,每年新增燃煤发电机组将达5000万千瓦,而确保2016年在批项目不形成新的过剩产能是观察调控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