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过陶瓷行业同仁的不懈努力,高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没有落下,将陶瓷企业从关停边缘拉回来了。2014年12月12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发布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修改单的公告》:一、将4.2.7条修改为:喷雾干燥塔、陶瓷窑烟气基准含氧量为18%,实测喷雾干燥塔、陶瓷窑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应换算为基准含氧量条件下的排放浓度,并以此作为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二、将表5中喷雾干燥塔、陶瓷窑的颗粒物限值调整为30mg/m3、二氧化硫限值调整为50mg/m3、氮氧化物限值调整为180mg/m3。
过去一年,陶瓷环保设备有了一些十分有益的尝试与新气象。华清环保研发的“建筑陶瓷烟气一站式净化技术与装备”,在陶瓷企业的示范项目已运行近两年,完全能持续稳定达到国标规定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九项污染因子的限值要求。科达洁能控股的科行环保在陶瓷行业实施了首个“超低排放”示范项目,全面达到国标要求。与此同时,部分优质环保企业也持续投入研发,在窑炉烟气脱硝、窑炉烟气除尘、脱硫工艺、废水处理、MGGH消白烟、静电除尘、湿式静电除尘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国标执行的调研分析
当然,环保治理在很多企业(不仅仅是陶瓷行业)被定义为“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项目,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投入的。一方面如按全面达标要求,环保设备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更为关键的是每天的运行费用十分高昂,环保设备投得起也可能用不起。如一台15万m3/h的除尘器需配套250kwh的引风机,电费按0.8元/度计,变频按85%计,每天电费4000元以上。还有脱硫药剂、絮凝药剂、配品配件、运行维护、配套人员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企业如阳奉阴违,减排揄排那就不一样了。
当前,GB25464及修改单执行情况调研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承担,并于2017年完成,国家环保部将在此基础上正式修订GB25464,并于2020年前颁布实施,也意味着陶瓷行业执行修改单标准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即使是执行修改单标准,放眼全国,能持续稳定达标企业的比例也不高;只有极个别地区,政府明文要求达到国标要求的九项污染因子全面达标,绝大部分产区仍然只停留在颗粒物、二氧化硫两项指标上,最多也提下喷雾塔的脱硝要求。全国环保执法水平不一,导致企业在环保投入上千差万别。陶瓷行业环保投入内驱力不强,也是环保设备销售遇冷的主要原因。
然而,也有一批眼光超前的企业家,大胆引进先进的环保治理技术,不惜投入重金,始终引领潮流,让有实力、有信誉的环保治理企业脱颖而出。同时,陶瓷行业巨大的市场前景也吸引了环保行业的知名企业涉足,销售一路向好。应该说,这两年环保设备销售总体略有增长,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销售增长较快,新进入的环保大鳄抢占市场势头强劲。华清环保近年来承接的陶瓷行业项目,基本都是整厂的环保改造,要求高投入较大,但治理效果持续稳定。
环保设备的发展之痛
在环保高压下,从淄博大规模环保整治的报道来看,说淄博执行比国家标准还要严格的地方标准值得商榷。淄博政府目前要求的仍然只是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项污染因子,其它国标中要求的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氟化物、氟化物等污染因子并无强制性要求。综合来看,佛山产区在全国的环保执法力度是最大的,并配套了一系列处罚措施,如环保警察、无人机、与贷款挂钩等。当然淄博政府铁腕治污值得肯定,并预留了时间给企业改造,淄博陶瓷企业对环保设备特别是脱硝设备的需求明显增大,但良莠不齐。正规的SNCR脱硝项目从现场勘察、方案设计、自控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制造、现场安装、调试运行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投资相对较大。如选用简易的脱硝方式,既浪费脱硝剂,又带来大量的氨逃逸从而严重腐蚀设备。
现阶段,环保设备企业发展的阻力首当其冲是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各行各业都疲软,环保设备企业也概莫能外。陶瓷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房地产不景气,陶瓷行业日子也相当难过。各地政府也在发展民生与环保治理中寻找平衡,环保治污“雷声大雨点小”也不足为奇。
其次,受政府政策影响。企业投入环保设备内生动力不足,需要外力的推动,如淄博的铁腕治污,企业不投不行,怎么投那又是另一回事。只有全国环保执法严苛且执法水平基本相当或高度一致时,企业才有可能将环保成本单独列支,与其它诸如材料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相提并论,那时企业环保治理才真正成为新常态。
再次,受技术与人才影响。技术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等方式解决,人才的培养却需要时间,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环保治理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均面临人才短缺的尖锐问题。陶瓷企业要想将环保治理工作做到位,不仅仅是投入设备就可以了,也需要培养一批懂原理、会操作的环保基层员工。
最后,受恶性竞争影响。服务于陶瓷行业的环保治理公司和个体户众多,良莠不齐,真正有能力、有实力为企业环保治理排忧解难的优质企业不多,但价格战却时时上演,劣币驱逐良币。有些环保机构极其不负责任,严重影响了企业对环保公司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