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户外冲击试验场
理论基础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应对三大挑战
特高压不是中国首创,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率先获得成功和全面应用,成为世界电网发展新的里程碑?
世上千条路,关键是思路。
“我于20世纪70年代初投身中国电力事业,40多年的经历,使我对能源与电力工作充满感情,对未来发展问题一直在研究和思考,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掌舵全球最大电网中国国家电网12年的“班长”刘振亚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后记中这样说。
《中国电力与能源》《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在中国能源界,刘振亚的著作颇丰,而这些论著无一不在思考能源的战略和出路。
特高压是直面能源紧缺的产物。
我国能源与生产力布局呈逆向分布,76%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资源分布在西南部,陆地风能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北部,而70%以上的能源需求来自东中部。由于运输成本高、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大,东部地区不适宜再大规模建设燃煤电厂,这就要求电力发展模式要由就地平衡转变为“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可以充分利用其输送距离远、容量大、损耗低、效率高的特点,把能源资源就地转化为电力,让“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解决能源运输长期紧张的难题,推动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早在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就提出发展特高压电网。
特高压是应对环境危机的产物。
随着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持续增大,化石能源大量开发和使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能源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尽快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实现清洁能源占主导,是大势所趋。立足基本国情和资源禀赋,国家电网制定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即加快实施特高压电网建设,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开发,着力于“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实现电能替代、清洁替代。
特高压是保障能源安全的产物。
能源是现代化的动力,是长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只有立足独立自主解决能源问题,才能保证能源安全,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特高压,加大输电比重,实现输煤输电并举,形成能源输送方式相互保障格局,可以促进能源输送方式多样化,减少煤炭运输压力,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和高效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