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轰动效应”下的新能源发电时机商榷

添加时间:2016-05-06 12:07:25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从今年全国两会上清洁能源企业参会代表对被迫参与“调峰”的抱怨,到最近因为媒体广泛报道而引起极大关注的甘肃千亿风电基地停摆。无不表明,在电力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对“发电权”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不过,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基于自身的发电不稳定、缺乏“调峰”能力这一硬性缺陷以及掺杂了不同利益诉求的情况下,“限电”的问题恐怕很难会获得满意的解决。

最近,来自媒体的报道称,国家能源局已叫停甘肃、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新增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待弃风限电有效缓解后另行研究。

从目前的各种信息来看,即便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在新能源“限电”的问题上,可能也处于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而只能推出类似上述先行叫停新增新能源建设项目的“下策”。

而暂停新增项目的持续时间的长短,将决定着这一“下策”带来的影响是否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散。甚至,从更大的影响方面来看,也有可能会使得新能源产业告别目前的高速增长。

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利益纷争公开化

纵观这次“风电限电”事件,在具体的原因剖析上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包括电网的输送通道不配套、新能源项目建设过快以及调峰难等。但其中最大的新意,则是各方的利益冲突开始公开化,尤其是在包括央视这种大众媒体的参与后。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电力行业的“新常态”。比如在这次甘肃千亿风电基地事件中,西北省份想将更多的电力外送,但电网条件又不允许。即便电网条件允许了,外送电力的接收方,却又因为要优先消纳本地的电力,以及新能源电力不稳定等潜在的风险,而有多重的顾虑。

这活生生的就是一幅电力版的“浮世绘”。

其实,早在今年的两会上,这种利益纷争公开化的“苗头”就已经显现。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就直言不讳的表示,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我国能源改革的共识。目前弃风、弃光现象已经很严重,又出现了弃核的苗头,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任重而道远。

媒体报道还显示,包括贺禹在内的多位来自核电利益相关方的政协委员,曾联名建议从政策上明确核电按基本负荷方式运行,确保核电满发、多发,发挥核电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