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电价处负责人侯守礼近日介绍,我国将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建立补贴逐步下调机制。考虑价格政策衔接、项目建设时期不同等实际因素,初步考虑制定差异化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并伴随产业技术进步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
最终取消光伏行业的补贴政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问题在于,由于各种需要,该补的、不该补的,大头已经向下,特别是政策刚刚出台的头几年,补贴的力度很大,很多不具备补贴条件的企业,也都拿到了补贴。符合条件,也没有对光伏行业做出贡献的企业,也都拿到了补贴,且补贴的数额极大。而从光伏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过度竞争以及频繁遭受欧美发达国家调查和限制之外,能够留下记忆的已经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低和取消补贴,就显得更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对光伏行业的财政补贴政策给予调整、逐步下调补贴标准的同时,其他一些可以享受财政补贴的行业,也出现了与光伏行业类似的现象。比较典型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制造。就新能源汽车而言,问题主要出在骗补上,亦即是否符合条件,都在申请补贴,且拿到了很多补贴。对机器人行业来说,则是出现了大跃进现象,各地都制定了令人担心的机器人发展规划,且都给予了巨额的财政补贴。如深圳市就出台政策,自2014年起至2020年,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连续7年补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而东莞则安排在2014-2016年,由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这一政策也被称之为“机器换人”计划。
只是,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在各地公布的机器人企业以及产量等情况来看,明显地存在造假或者生拉硬拽现象,很多根本不符合机器人生产企业条件的,也都被纳入到机器人行列,享受各种财政补贴。
我们说,对新兴产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完全应该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理念的。前提是,必须补到确实该补的地方,而不是搭上一点边,就给予财政补贴,更别说弄虚作假了。否则,财政补贴就变成了唐僧肉,谁都想来挖一块,也可以挖一块。那么,财政补贴还有什么意义呢。
必须承认,财政补贴在产业发展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新兴产业,完全需要通过财政补贴予以扶持,推动其发展。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由于各项配套措施不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完善,财政补贴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还使得产业发展陷入了比较乱的困局。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在围绕财政补贴做文章,而不是产业做文章,都在绞尽脑汁争补贴,而不是想方设法搞科研。如光伏补贴,大多都是拉上一位或几位所谓的“海归”,就大兴土木发展光伏产业了。而相关的补贴政策,也是不问技术、不问市场、不问竞争力,只要有电发出来,就给补贴。同样,新能源汽车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